
【事件】
2025年7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第1号公告,正式宣布组建中国雅江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雅江集团”),由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揭牌,标志着我国第99家中央企业诞生,这家新央企还被直接列入国资委监管央企名单的第22位。
据官方报道,雅江集团的核心使命是主导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下称“雅下水电工程”),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超级工程,选址西藏林芝,采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创新开发模式,规划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6000万千瓦,相当于三峡工程的2.7倍。工程电力以外送消纳为主,兼顾西藏本地自用需求。
作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水电基建项目,这一“世纪工程”将为钢铁行业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各方对此有何看法和期待?本期《观点·纵深》版将进行解读。
【深度】
雅下水电工程如何撬动行业变革?
郭达清
雅江集团的组建远非简单的企业新增,而是国家在能源安全、水资源战略等方面的深度布局。
从能源安全维度看,雅下水电工程年均发电量预计达2000亿千瓦时~3000亿千瓦时,可满足北京市近两年的全社会用电量,或相当于上海与深圳用电量的总和。这一工程投产后,可将全国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提升8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直接支撑中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从水资源战略看,雅鲁藏布江作为跨境河流(出境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其水量占印度东北部河流量的84%,影响印度约2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中国通过组建统一的水权谈判主体——雅江集团,实质上确立了跨境水资源开发的规则制定权,破解了部分国家长期设置的“水霸权”障碍,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钢需”拉动——
总需求或达600万吨~800万吨
雅下水电工程作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水电工程,其钢铁需求量将刷新基建纪录。参考历史数据,三峡工程总投资约2500亿元(折算至2025年价),消耗钢材约60万吨、水泥800余万吨。按投资额比例推算(雅下水电工程投资为三峡工程的4.8倍),雅下水电工程理论钢材需求约288万吨,但考虑到高原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工程强化需求(如更厚衬砌、更高强度支护)以及超长隧洞群(最大埋深3000米,穿越17条断裂带),实际需求将显著放大。行业专家预估总量将突破600万吨,相当于中国年均钢铁产量的0.6%。若计入配套电网、施工机械和辅助设施,总钢铁需求可能达到600万吨~800万吨,分10年~15年投入,年均钢铁需求50万吨~80万吨。
从需求结构看,雅下水电工程对钢铁材料的要求很可能会呈现出“三高”的特征:一是高强度,隧洞掘进支护需Q550及以上高强钢板,抗拉强度需提升30%以应对高地应力;二是高耐蚀能力,高原高湿环境要求钢材具备抗腐蚀涂层,寿命周期需达50年以上;三是高规格,水轮机组核心部件需特厚合金钢板(如东方电气冲击式机组转轮用钢厚度超300毫米)。
雅下水电工程对钢铁需求的拉动可能呈现出鲜明的区域集聚特征。受制于西藏地区高昂的物流成本(入藏运费达800元/吨~1000元/吨),工程或将优先采购西部钢企产品。宝钢股份凭借拉萨分公司布局和高强钢技术储备,已锁定压力钢管核心订单;华菱钢铁的耐磨钢板(NM500)因其在掘进机刀盘上的不可替代性,将获得持续增量需求。西藏本地基建企业,如西藏天路等区域水泥龙头,其钢材供应链也将同步受益。
装备制造端的钢铁转化需求同样可观。东方电气为雅下水电工程研制的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组,单机转轮用特厚合金钢达400吨,总需求60台机组对应24万吨高端锻件。隧道掘进设备巨头铁建重工(688425)的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每台需耐磨钢2000吨,按30台估算需6万吨特种钢。这些高端材料订单将进一步优化钢铁企业的产品结构,提升盈利水平。
能源格局演变——
激活青藏高原“可再生电源矩阵”建设
按照设计,雅下水电工程投产后,每年可输出2000亿千瓦时~3000亿千瓦时的零碳电力,相当于2024年全国发电总量的3%。这一增量足以支撑起一个“绿电巨人”——其发电量接近上海(1984亿千瓦时)与深圳(1280亿千瓦时)用电量之和。更为重要的是,雅下水电工程采用“水风光蓄一体化”开发模式,通过水电调节能力弥补光伏、风电的波动性缺陷,构建多能互补系统,整体开发效率提升40%以上。例如有央企已实践“数字+光伏”模式,其光伏电站的AI跟踪支架与风电场数字化运维技术将可移植至雅江项目。
在区域协同层面,雅下水电工程将激活青藏高原“可再生电源矩阵”建设。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13吉瓦,其中仅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区域就汇集近70吉瓦可开发资源(相当于三峡的3倍)。雅江集团作为整合平台,可统一规划流域内梯级电站,避免碎片化开发。通过配套特高压电网(投资超2000亿元),西藏的清洁电力将输送至粤港澳大湾区等负荷中心,实现“西电东送”升级版。
产业布局优化——
吸引短流程钢企在川藏地区布局
雅下水电工程投产后释放的廉价清洁电力(预计上网电价0.3元/千瓦时,因部分川渝地带短流程钢企水电成本已控制在0.2元/千瓦时以内),将深刻改变中国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与流程结构。
从能源成本视角看,绿电价格较东部传统电价低30%以上,雅江水电还将兼具风电、光伏等其他绿电所不具备的稳定性,使西藏及周边省份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具备更高的适配性和经济可行性。电炉吨钢耗电约350千瓦时,若使用雅江绿电,吨钢碳排放可降至0.5吨以下,远低于高炉—转炉流程(2吨)。今年7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在扩大绿色原料使用方面,重点是提高废钢铁、废铜、废铝等再生资源在原料中的比重,力争到2027年,将比重分别提高到22%、30%、25%。雅江绿电将成为实现该目标的加速器。
同时,雅下水电工程的绿电还将吸引钢铁企业在川藏地区布局。依托雅江电力与西藏废钢资源(年回收量约50万吨),当地如建设短流程炼钢企业,吨钢成本有望较火电供能的短流程企业降低数百元。这种布局不仅可以降低“钢铁东运”的物流压力(年节约运费30亿元),更可以形成“废钢—绿电—高端特钢”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雅江绿电的另一重大影响,还将体现在支撑绿色氢能炼钢技术产业化上。工信部已明确将“钢铁绿氢冶金”列为重点突破方向。按照目前公布的信息,每吨直接还原铁(DRI)需耗氢60立方米,折算电耗约3000千瓦时,电力成本也成为制约氢冶金发展应用的重要因素。若在合理半径内建设氢冶金产线,使用雅江绿电电解制氢(成本可降至15元/千克),可使氢冶金吨钢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碳关税政策收紧,这种模式将具备经济性,有望重塑钢铁材料价值链。绿电生产的低碳钢铁(碳足迹<1吨CO2/吨钢)将获得欧盟CBAM机制下的关税豁免,提升出口竞争力。宝钢、鞍钢等龙头企业正构建“绿电—绿氢—零碳钢材”的认证体系,未来依托雅江绿电生产的零碳螺纹钢或风电用钢,溢价预计可达10%~15%。
催生跨产业零碳集群——
实现产业链级降碳
雅下水电工程催生的“绿电红利”有望推动钢铁与建材、化工行业形成跨产业零碳集群。近年来,西部地区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在“绿电”应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企业通过水电、光伏发电等实现绿电直供,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2%,形成“绿电—循环—制造”闭环。这种模式可复制至西藏:雅江绿电一方面可以支撑电炉短流程钢厂的冶炼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支撑绿色制氢基地(年产50万吨氧气)生产,钢厂副产的煤气又能生产合成氨用于民爆生产(满足雅下水电工程等的爆破需求),实现产业链级降碳。
总之,雅江集团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一个超级水电工程的启动,更意味着国家清洁能源战略与钢铁产业绿色转型的历史性交汇。该工程本身将产生600万吨~800万吨钢铁需求,其中高强耐蚀钢、硅钢等高端产品占比超40%,为西部钢企产品升级注入动力。而工程投产后年供的上千亿千瓦时绿电将彻底改变钢铁产业布局——立足水电等清洁能源丰富的优势,助力全国特别是西部电炉钢产能占比进一步提升。
雅鲁藏布江的涡轮机一旦旋转,输出的不仅是清洁电力,更是重塑中国钢铁版图的高压电流。也许,在这场跨越15年的产业变革中,谁率先拥抱雅江的绿色动能,谁就将在碳中和时代的钢铁竞争中赢得未来。
【热议】
下半年经济刺激政策密集出台的信号
雅下水电工程的启动是我国下半年经济刺激政策密集出台的信号。总投资1.2万亿元的建设工程不仅对建筑、水泥和钢铁行业有很大拉动作用,而且对就业和产业升级也起到明显促进作用,更为西藏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后期低廉的清洁能源会吸引更多的投资项目落地),预计工程建设将带动相应的交通、基建等配套投资超2万亿元。
(中国冶金报社咨询研究中心主任苏亚红)
水泥需求量将超4000万吨
雅下水电工程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施工难度异乎寻常。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雅下水电工程水泥需求量超过4000万吨。若按一般水电项目水泥、钢材比例测算,配套需要建筑钢材500万吨~600万吨,这还不包括发电、输电设备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用钢数量。
(上海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
工程建设装备投资预计至少1800亿元
国盛证券的研报指出,在雅下水电工程1.2万亿元的巨额投资中,工程建设装备投资占比预计至少达15%(约1800亿元)。这其中,水电工程尤其依赖中大吨位工程机械。建筑央(国)企作为水电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主体,将直接成为雅下水电工程建设的主力军之一。 (国盛证券)
【行业观察】
特钢产业尖端技术实力面临全面检验
刘彦斌 肖治勋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被正式写入国家规划,这项潜在规模远超三峡的超级工程牵动着国人的神经。
对中国特殊钢产业而言,这不仅是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更是一场尖端技术实力的全面检验。基于其远超三峡的装机容量(据估算或可达6000万千瓦级),钢材总需求量预计将轻松突破300万吨大关,甚至可能冲击600万吨量级。其中,特种钢材将占据核心地位(预估占比30%~50%),主要品种为钢板(厚、超厚)、特钢、不锈钢。
“钢需”聚焦特种钢材
雅下水电工程的“钢需”结构聚焦特种钢材——
高端水电用钢。百万千瓦级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所需的核心材料——高强度、高韧性、抗撕裂、易焊接的大型磁轭钢板、磁极钢板、蜗壳钢板(超厚板)及高压岔管用钢,需求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这类钢材需承受极端复杂的应力状态,对纯净度、均质性和性能稳定性要求达到极致。
超高性能结构钢。该类钢材主要用于建设世界级超高坝体(可能超过300米级)、超大跨度地下洞室群支护结构、巨型压力钢管及闸门,需具备超高强度(如800兆帕级以上)、极低脆性转变温度(适应高寒)、优异的抗层状撕裂性能及卓越的焊接性,耐候钢需求同样显著。
耐腐蚀特种钢。输水系统、泄洪设施、水下结构等长期接触侵蚀性水环境,高等级不锈钢(如双相钢)、特种合金复合板、高性能涂层防腐钢材不可或缺,尤其在高流速含沙水流区域。
超大型工程装备用特钢。盾构机刀盘(超强耐磨合金钢)、巨型起重机关键承力件(超高强度特钢)、超大型施工机械核心部件等对高端特钢提出海量需求。
四大历史性机遇
中国特钢产业将迎来以下机遇。
一是前所未有的巨型市场。数百万吨量级、以高端特种钢为主的需求,将强力驱动国内特钢企业在高端生产线和技术研发上的巨额投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是技术巅峰的攀登契机。该项目对钢材性能的要求代表着全球水电工程的最高标准,将倒逼中国特钢企业在以下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超纯净钢冶炼与超大型钢锭/铸坯质量控制,特厚板芯部性能均匀性控制与超强韧性保障,极端环境(高寒、强腐蚀)下钢材长寿命服役性能研究,高效焊接技术及配套焊材研发(减少巨型构件焊接变形与残余应力)。
三是国产化替代的标杆战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其核心装备和材料的国产化是必然要求,这为已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国龙头特钢企业,尤其是在高端水电钢领域有积累的企业提供了验证产品、树立品牌、彻底替代进口的终极舞台。
四是产业链协同升级的催化剂。工程将拉动特钢从原料企业(包括废钢、合金等)、特钢企业到钢结构建造企业(或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等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升级。
前所未有的产业挑战
中国特钢产业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性能极限的挑战。满足300米级超高坝、百万千瓦级机组对钢材强度、韧性、抗疲劳、抗腐蚀等综合性能的极端要求,需要攻克诸多材料科学的基础和工程应用难题,部分性能指标可能接近或达到当前全球工业制造的极限。
超大、超重构件制造与运输。巨型压力钢管、蜗壳、超厚磁轭环等超大超重部件的整体制造、热处理、加工精度控制,以及在青藏高原极端复杂地形上的运输,都是世界级难题。
高原极端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特钢在高寒(极端低温)、强紫外线、复杂地质水文环境下的长期服役性能、疲劳行为、腐蚀机理等研究仍需深化,对材料设计和防护技术提出特殊要求。
质量与稳定性的绝对要求。如此超级工程,绝对不允许关键材料出现任何批次性或系统性的质量问题,这对特钢企业的全流程精细化管控、质量追溯体系、检测能力提出了史无前例的要求。
特钢协需担当关键核心角色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作为行业引领者,在此重大历史机遇面前,亟须发挥协会引领的关键作用,推动产业升级,包括牵头组织特钢行业优势企业与雅江集团相关单位对接;对各特钢企业在水电能源用钢领域创新研发的高端产品进行评估,如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或能替代进口等,向该项目建设方进行推荐;承接研发专项,集中资源攻克核心材料技术瓶颈;积极组织团标的编制使用;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有选择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特钢生产和应用技术,打造中国特钢的国际品牌。
雅下水电工程是目前全球最大单体水电项目,数百万吨特种钢材的需求,为中国特钢产业描绘出一个充满诱惑的巨型蛋糕,但其背后蕴藏的极限技术挑战同样令人敬畏。这绝非普通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场关乎国家工业制造巅峰实力的关键战役。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不仅将支撑超级工程的顺利建设,更将奠定中国特钢强国地位,在全球高端材料竞技场中赢得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
【企业之声】
首钢:将积极投身于工程所需材料的研发、生产
雅下水电工程采取“截弯取直”的方法穿越南迦巴瓦峰,需要应对青藏高原各种复杂地质环境的挑战,对工程建设所需的钢铁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1000兆帕高焊接性水电钢、1000兆帕高强度磁轭钢、高牌号电工钢、高性能复合板、耐候钢以及高性能焊接材料等,这是世界范围内少有的挑战。
首钢电工钢、水电钢、磁轭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在国内、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其中高磁感取向电工钢应用于乌东德、白鹤滩等项目变压器制造;低铁损无取向电工钢应用于10余台水电机组;水电钢应用于国内外40多个大型水电工程,800兆帕水电钢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钢将积极投身于雅下水电工程所需高端钢铁材料的研发、生产与应用,为其贡献首钢力量。 (首钢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佘威)
中国二十二冶:发挥核心优势,积极融入建设
雅下水电工程的规模、投资、技术难度和战略价值都堪称“世纪工程”。中国二十二冶将发挥核心优势,积极融入建设。
一是主动作为,全力争取历史性参与。将雅下水电工程列为公司级战略重点,主动加强与雅江集团、设计单位等的沟通,精准对接需求。深入研究工程特点、难点,针对性强化在高海拔隧洞技术、智能建造装备、绿色施工标准、高原项目精益管理等方面的专项能力建设和人才储备。集中优势资源,组建精锐团队,在隧洞施工、重大临建、配套基建、绿色建材应用等优势领域力争突破。
二是核心施工能力大显身手。在复杂隧洞与地下工程、高海拔极端环境施工、大型土石方与基地处理等重点、难点方面,中国二十二冶将充分发挥在冶金、矿山、基建等领域的优势(如在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区积累的项目经验),有效保障工程顺利推进;依托雄安绿色建材基地、高端钢构工业园区等强大的后方支撑体系,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等等。
三是驱动技术升级与品牌飞跃。中国二十二冶将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和资源投入,突破高海拔超长隧洞智能掘进、复杂地质预报与处理、高原生态保护性施工、极端环境智能建造(BIM、智慧工地)等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企业在国内外重大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相关链接
西宁特钢:从2020年开始在西藏设立全资公司开展销售业务。针对雅下水电工程开工建设,公司非常重视,已积极开展相关业务。
酒钢宏兴:针对雅下水电工程项目,公司非常重视并已开展相关业务。
友发集团:针对该工程中涉及的焊接类管材、管件等相关产品的供应,公司正密切跟踪项目进展。
广大特材:公司将积极参与雅下水电工程项目水电机组的招标。
攀长特:公司是东方电气叶片用材主流供应商,下一步将加大协同力度;加强与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等同类企业对接,扩大叶片用钢的销量。
【结语】
钢企应积极思考如何搭上发展快车
樊三彩
雅下水电工程作为国家重大工程,其建设与“两新一重”战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高度契合。有人将其称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2.0版本”、能源革命的“新引擎”,也有人将其视为中国“大基建”时代来临的重要信号。2024年,建筑行业总收入首次负增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铁路/公路建设增速放缓,在“钢需”连年下滑的背景下,雅下水电工程的开工为钢铁行业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动力,这一价值远大于对“钢需”的实际拉动。
当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至,当电力成为比石油更核心的战略资源,真正的“大基建时代”,将不再仅以规模论英雄,雅下水电工程展现的生态优先理念的实践、科技赋能深化等特征,或将成为未来基建的主旋律,也应成为中国钢铁撬动新内需、加速转型的新动能,钢铁企业均应积极思考如何搭上这班发展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