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形成

2021-04-29 09:48:00

  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多元立体交通网——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形成

  工作在深圳、安家在东莞,31岁的张晓星把广深城际列车当成“通勤班车”,每天辗转不同城市,却不觉苦:“常常一泡茶没喝完就要下车了。”

  在粤港澳大湾区,得益于覆盖3地11城的多元立体交通网,城市间“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如张晓星这样跨城上班的人越来越多:在珠海横琴口岸,每天早晨,成百上千人从澳门进入横琴新区工作办事;在深圳皇岗口岸,每天跨境往来于深港之间的上班族有4万人;在广佛城市圈,上百万人在广州工作,在佛山居住……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驶来

  4月20日,广州地铁18号线全线首通段实现长轨贯通。

  “目前机电安装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年底实现通车运营。”广州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地铁18号线连接南沙自贸区及广州东站,线路全长61.3公里,采用最高运行时速160公里的市域快线列车,将实现30分钟内从南沙自贸区到达广州中心城区,线路建成后将连通珠江西岸城市群。

  在大湾区立体交通网中,城际铁路是实现“一小时生活圈”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越来越多的城际铁路汇入大湾区交通网——已开通城际铁路7条,在建城际铁路9条,今年计划开工的16个铁路项目中,城际铁路有11条。

  在大湾区西南侧,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正在建设,4年后建成,将使澳门与珠海、进而与湾区其他城市互联互通——正在建设的珠(海)机(场)城际铁路已经预留对接澳门轻轨。

  广东省积极推进城际铁路投资建设机制改革,大湾区各城市纷纷出台规划,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四网融合”,共建共享“轨道上的大湾区”。

  高速路网跨江达海越织越密

  4月17日,从深中通道中山市马鞍岛登陆点眺望,内伶仃洋里,一排排巨大的桥墩延伸向水天一色处。

  “目前工程进展顺利,海底隧道已完成西端8节沉管安装,占总量的1/4;伶仃洋大桥主塔已施工至210米高程,中山大桥主塔已施工至150米高程,计划今年内实现封顶。”在此奋战了11年的深中通道项目总工程师宋神友说,还有3年,这个世界级工程便可建成通车。

  这条长约24公里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于一体,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关键交通枢纽工程,建成后,将成为连接“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经济圈的公路直连通道。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到中山翠亨新区的车程,将从目前的2个小时缩短至20分钟左右。

  深中通道使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有了可能,也给珠江两岸带来了融合发展的巨大空间。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珠三角已建成广佛肇、武深、河惠莞等5000多公里高速公路,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8.9公里。去年下半年,大湾区重点路段车流量达日均348.5万车次。

  “一票通达”有了湾区方案

  “持羊城通交通卡的旅客请走红色闸机刷卡进站,通过‘铁路12306’或在窗口购票的旅客请从蓝色闸机检票进站。”在打通了城际铁路与城市地铁两张轨道交通网的广(州)清(远)城际铁路花都站,每逢客运高峰,旅客们便会在站厅广播的引导下在相应颜色的闸机前排起长队,有序进站。

  广东城际铁路运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何铁军介绍,该公司设计了两套票务系统在同一城际铁路车站并行的“湾区方案”。有长期乘坐城际列车需求的旅客只需通过广州地铁APP进行个人身份实名制认证,或通过羊城通公交卡实名认证,即可刷卡、刷码或者刷脸进站乘车,方便快捷。

  目前,广清城际、广(州)佛(山)东环城际线路各车站均已实现多元支付方式购票乘车。何铁军说,下一步将会继续探索搭建大湾区城际铁路独立的公交化多元支付票务清分体系,打通城市交通与城际铁路之间的“票务隔离”,真正实现“一张票连起一串城”的目标。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东省交通一卡通“岭南通”卡已实现粤港澳三地城市公交以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地铁全覆盖,实现了一卡在手、畅行湾区。未来3至5年将推动实现大湾区公交、地铁、城际轨道交通、道路客运、航运、铁路、民航等综合交通出行链服务,推行湾区出行一卡(码)通、一票通。

  眼下,一项项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交通服务“软联通”,正在让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愿景越来越明晰,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基本建成。(记者 程远州)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陈曦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