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冶赛迪集团中标印度JSPL钢厂新建5499立方米高炉设计供货合同,这是疫情期间中冶赛迪继承揽AM、TATA、Isdemir等海外知名钢铁企业项目合同以来再次获得海外市场订单。与此同时,中冶赛迪还签订了土耳其原料场可研等规划项目。“后续还有几个项目即将签约。”海外事业管理部部长刘勇说。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冶赛迪坚定不移推动国际化战略,加强与海外客户的紧密联系,利用海外分支机构保持市场开拓力度,并先后派出百余名技术人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逆行奔赴海外执行实施项目,持续不断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逆行出征
“今年我们继续在线参加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展示了中冶赛迪13项钢铁核心技术和产品,包括全球领先的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智能环保原料场、全球首创性的钢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热处理技术、高刚度高精度强力型热轧轧机、高效智能连铸机等。这些技术和产品在这一轮国内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帮助国内钢企提升竞争力、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绿色发展效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钢铁工程技术仍有大量需求,发达国家钢铁工业技术、装备亟待升级改造,我们希望更大力度把这些技术从国内推向海外。”刘勇说。

“走出去”的钢铁工程技术领军企业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单边与多边会晤中提出,中国将展现担当,开放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冶赛迪作为钢铁工程技术龙头企业,长期坚持开放发展,在“走出去”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绩。公司在海外热点地区均部署有分支机构,聘请了拥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市场经验的外籍员工组成技术管理团队,以服务贴近客户,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如今,包括AM、TATA等在内的全球前50强钢铁企业80%以上都是中冶赛迪的客户。
公司核心产品出口到英国、越南、巴西、乌克兰、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地,承担的台塑越南河静高炉总承包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马来西亚关丹产业园联合钢铁项目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均树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大型钢铁建设精品工程。
2020新冠疫情爆发以后,中冶赛迪海外营销人员、施工服务人员通过远程连线等方式,克服时差因素,保持与海外客户的密切联系,做好持续的服务支撑,并在做好疫情防护的情况下逆行出征现场提供技术指导,赢得客户好评。
2021年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之一的AM集团称赞中冶赛迪为钢铁行业工程项目实施的全球领导者。
让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惠及“一带一路”
习近平主席在9月9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三次会晤上指出:“我们还要推动开放创新增长,助力世界经济平稳复苏,让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惠及所有国家。”“我们要推动共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这为中冶赛迪国际化之路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在本届服贸会上,中冶赛迪展示的智能环保原料场、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技术都是行业公认的最高水平,凝结了多项原创性技术突破;以智慧集控为代表的钢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全球首创,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长流程钢厂的智能制造;其它多项核心技术均以高效、优质、绿色、智能为突出特点,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应用业绩,是中冶赛迪近年来在钢铁工程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成果,也体现了中国钢铁工程技术自主创新的实力。正是始终秉承把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应用到海外项目中,让智慧和创新惠及世界,实现互利共赢,让中冶赛迪赢得了海外客户的尊重,实现了干一个项目树一个精品的发展理念。
“智能化、绿色化是国内外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共同方向。中冶赛迪已经在这方面布局开展了近十年的研究,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走在前列。比如,我们率先推出的智慧集控技术,在宝武韶钢实施之后,让400多名员工从危险生产区域撤离到5公里以外的集控中心,实现了本质安全,产能效率提高40%,吨铁成本降低25元;我们率先研发并持续引领原料环保储存、清洁化生产、智能化控制、在线不停产改造等先进技术。近10年承担了170余项次、近5亿吨产能配套原料场工程,占全球同期同类项目70%以上;承担了全球27座特大型高炉工程,近十年全球4000级以上高炉业绩占比超50%,并且在高效、环保、低耗运行指标上全球领先;我们全面掌握智能高效连铸技术,提供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智能化的连铸机,板坯连铸、特厚板坯连铸、高速小方坯连铸、特大圆坯连铸、扁坯连铸等成套关键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的高刚度高精度强力型热轧轧机已承担全球近40条热轧产线,攻克了700至1200兆帕强度热轧高强钢稳定生产的技术难题,并形成了包括机、电、液等在内的热轧高强钢生产整体解决方案,等等,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信赖和选择赛迪的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它们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刘勇表示。

核心装备产品
中冶赛迪将继续肩负起行业领军企业的担当,开放发展,把“走出去”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十四五”规划统筹起来,为全球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