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制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参与单位】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要会员企业
【具体组织】
中国冶金报社
锻造中国钢铁力量,讲述中国钢铁故事。
六集大型工业纪录片《钢铁脊梁》,于11月29日晚上起在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
12月4日19点45分播出的第六集《钢铸未来》,展现新时代中国钢铁在新使命下,踏上新征程。
第六集《钢铸未来》故事集锦
作为全球钢铁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世界钢铁协会的主席已经有四届来自中国。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钢铁的全球地位与实力,在70多年艰苦跋涉后,终于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认可。
今天的中国钢铁工业,又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下,展开新的战场,更绿色更低碳更高效。
中信泰富特钢:从跟随到领跑 这是钢铁人的追求


济南黄河凤凰大桥,正在进行主缆架设。两根主缆一旦架设完成,将成为大桥的两条“生命线”。每条“生命线”由61束索股组成,每股又包含127根直径仅6.2毫米的高强钢丝,每根钢丝抗拉强度达到1960兆帕。
往往越强的钢丝越容易脆断,要把钢丝做到这么强,又要像拉面一样有韧劲拉不断,秘密就隐藏在这家钢厂里。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技术专家张剑锋,正在挑战一项世界纪录。目前全球缆索钢的最高强度是2060兆帕,张剑锋他们要挑战2200兆帕。
桥梁缆索钢强韧指数是否合格,需要闯过三关。目前,中国桥梁缆索钢技术能超越国外实桥应用最高强度3个级别。
实验结果显示:强度已经超过预期。张剑锋说,开发一代、应用一代、储备一代,我们从原来跟随,最后到领跑、领先。这也是我们的追求所在。
每一项极限纪录的诞生,背后都是人们对钢铁寄予的期待。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创造出一流的产品。
南京钢铁:挑战北极零下50摄氏度的极限材料


俄罗斯境内的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油气开发项目,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海外能源合作项目。
严寒的北极,低温经常在零下50摄氏度以下。模块拼装,是这片冰雪冻土上勘探开发装备的主要建设方式。而这些钢铁模块大部分来自中国。
南钢车间里,正在为北极钢生产耐受超低温的钢板。温度越低,钢铁越容易变脆断裂。可是,北极项目却要挑战这条物理规律。
这批钢板耐寒测试达到了零下70摄氏度,超过了北极钢零下50摄氏度的国际标准。
仅仅8年前,中国为第一个北极项目拼装钢模块时,核心结构材料还必须全部从国外进口。今天,全球大型能源化工项目建设,几乎都采用钢结构模块化施工,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还减少了能源消耗,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宝武:突破卡脖子技术,为核电心脏造血管


690U型管,中国第三代核电装备中蒸汽发生器的关键部件,它就像心脏里的一根根血管,担负着核电机组的传热任务。为了高效传热,690U型管的管壁只有1.01毫米,半个硬币厚。如果损伤一点,就可能管壁破裂,造成核泄漏,所以要求钢管管壁近零划伤。
不仅如此,直管弯成U型管时,每一处弯管的截面都是标准的圆形才算合格。如果钢管底部U型变形大,也会给核电站带来隐患。
此前,全球只有三个国家能够生产690U型管,以中国宝武为代表的研发、生产团队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突破了瓶颈,解决了“卡脖子”的难题。
宝银特种钢管有限公司有着国内第一条690U型管生产线。从钢坯厂到U型管成品生产厂,和U型管打了35年交道的宝武特冶首席工程师张立红常年奔波在这条路上,也见证了我国突破这一“卡脖子”技术的艰难历程。今天,上万支U型管,技术指标几乎可以做到完全一致。
解决工业发展中一道道“卡脖子”难题,关键核心材料一点点实现国产化自主化,带动了国家工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德龙钢铁:从环保生死劫到4A工业景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面临着严峻的碳减排任务。降低中国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环境污染,需要钢铁业走在第一梯队。
京津冀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从2013年至今的几年间,“大气十条”、 “蓝天保卫战”以及钢铁行业超低排改造,一系列重拳治污措施接连出台。
环保,成为钢铁企业必须跨过的一个生死劫。钢铁企业是环保重要的监督对象,也是环保新标准的推进者。
一度因为环保问题要被关停的德龙钢铁痛定思痛,梳理出1022个环保风险点。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封闭料场、投入环保设施。10年间,这家工厂经历了3次环保技术升级。
今天,这里仍在升级迭代。料车进门雾化去尘、雾炮降尘、洗车机陆续完善。不带尘土出料仓,跑冒滴漏的每一个死角都被牢牢控制住。这间工厂里,全球最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比比皆是。
关上污染的大门,打开绿色的大门,腾挪之间,自然在恢复生机,企业也看到了生机。浴火重生的德龙,已经成为4A工业景区。
湛江钢铁:目标是引领整个行业

广东第一大岛——东海岛, 正矗立起一座中国最先进的千万吨钢铁基地——中国宝武湛江钢铁。低碳、绿色、高效,是这座刚刚7岁的钢厂,生来就注定的基因。
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湛江钢铁副总指挥王健华和团队,正在挑战鱼雷罐车多拉快跑的精准性。为了提高铁水运输周转率,湛江钢铁首创无人机车同时拉两罐铁水。自动发车、选择道路、自动停车;车上和路面的激光雷达感知人车环境,一系列操作都需要精准的算法,超级计算把流程变得可控。现在,拉铁水的鱼雷罐车每天作业量从原来4000吨提升到4500吨,效率提高12.5%。在这里,传统的钢铁工人早已变成了“科技达人”。
更多的在线、远程、无人操作,这家钢厂年人均产钢量达到2390吨,位居世界一流水平。
钢城在海岛安家。美丽的小鸟——栗喉蜂虎鸟,濒危物种也在这个钢城安了家。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 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宝武给自己定下的任务。
王健华说,梦想就是我在的这个钢厂,就是世界第一,就是引领整个行业。
建龙:“以氢代煤”,走在低碳转型的前沿


曾经代表工业文明的钢铁,为融入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再次做出选择,走在第一梯队。
内蒙古,乌海。建龙集团赛思普科技公司工程师张勇正在调试设备,他和团队正在尝试“以氢代煤”炼铁。在传统的高炉炼铁工艺中,生产一吨生铁需要大约300公斤焦炭和200公斤煤粉,新工艺将从根本上解决对化石能源的绝对依赖,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
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行经济结构低碳转型。
……
曾经渴望产量,如今瞄准质量。曾经追赶世界,如今引领全球。曾经举步维艰,如今绿色创新。中国钢铁工业记录下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工业之路上,砥砺前行的时光足迹,铭记工业报国的初心,赓续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新的跨越和辉煌,中国钢铁正青春。
看不过瘾,想看全片?贴心奉上回看链接(请扫描央视财经频道网站二维码回看本周六19:45《钢铁脊梁-6》)

第六集《钢铸未来》反响热烈
“刚刚看完第六集,非常振奋。未来我们将继续践行责任,实现中国钢铁强国的梦想。”
“作为钢铁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正是有着这股劲儿,我们的钢铁强国梦才逐渐成为现实!”
……
勿忘苦难,牢记使命。《钢铁脊梁》中记录的桩桩件件钢铁历程上的重大事件,都是中国钢铁人耀眼的功勋。至柔、至钢、至强,《钢铁脊梁》的最后一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中国钢铁工业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辉煌的未来!

江苏省无锡江阴中信泰富集团兴澄特钢组织观看纪录片


河北省邢台市德龙钢铁组织观看纪录片

广东省湛江市宝钢湛江钢铁物流部马伟松在家观看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