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赵萍 摄影报道
“未来,不用去医院做各种身体指标瞬间值的排查,仅在平时通过传感器就可筛查癌症早期,做到提前预防。”
“AI大模型在非晶高灵敏度传感器开发中的应用,不仅加速了传感器的研发进程,还提升了传感器的性能和品质。”
“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智能化、小型化、多功能化是海洋水下探测识别需求的必然发展趋势。”
……

图为会场
2月28日,在广东深圳召开的第四届非晶合金丝材研究进展暨E-bike(电助力自行车)传感技术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非晶丝传感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与未来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交流和探讨,与参会者共飨这一科技盛宴。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非晶丝传感器与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融合、互相成就,共同推动着科技的边界不断向前拓展。作为人工智能“感知器官”的非晶丝传感器,以其高精度、高灵敏度和低功耗等特点,将各种物理量转换为可测量的信号,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感知外界环境和收集数据的能力;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非晶丝传感器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支持。
在医疗领域,非晶丝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电磁跟踪定位、可穿戴与可植入设备及人体磁图技术等,能够实时监测人体的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血糖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传输到医生或监护人的设备上,以便及时了解监护者的健康状况。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非晶丝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处理和分析,从而提取出更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远程医疗监测中,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并根据这些数据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提前进行干预和治疗。这种智能化的监测方式不是单纯做到预警告知,而是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海洋勘测领域,非晶丝传感器以其高精度、稳定性好、非接触探测、抗极端环境等独特性能优势,正在逐步成为海洋水下机器人探测领域的新宠。在深海探测任务中,非晶丝传感器能够感知微弱的地磁场变化,实现水下机器人的精确定位与导航,并能排除干扰探测各种目标。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非晶丝传感器还可以通过感知水下机器人的姿态变化和环境中的磁场、应力等物理量,为机器人提供实时的姿态反馈和环境信息,帮助水下机器人完成各种复杂任务。与会专家表示,在无人运动平台下应用磁传感器、海洋安全防护所需探测设备等方面,非晶丝传感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为非晶丝传感器性能优化的开发开辟了新路径。近日,有科研团队通过AI大模型对海量非晶材料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成功预测了一系列具有优异磁敏感性能的非晶合金成分。这些预测结果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材料筛选周期,还提高了材料的性能表现。借助AI大模型的指导,该科研团队成功制备出具有高灵敏度、低噪声的非晶磁敏感元件,革新了传感器的制造工艺,为传感器的性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在工业智能领域,非晶丝传感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电助力自行车传动系统中,磁探头可以感知由力矩导致的磁场变化,从而调控助力大小。这种高精度的感知能力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准确的环境感知数据,使得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安全可靠。
展望未来,随着非晶合金丝材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非晶丝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也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期待,拥抱人工智能的非晶丝传感器,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消息链接
第四届非晶合金丝材研究进展暨E-bike传感技术发展研讨会召开——
非晶丝传感器助力绿色出行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赵萍 摄影报道

图为会场
2月28日,第四届非晶合金丝材研究进展暨E-bike(电助力自行车)传感技术发展研讨会在广东深圳召开。
会上,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院士郭源生致辞。郭源生、中科院物理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孙保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黎嘉威、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非晶合金材料应用分会秘书长张华等12位专家做主旨报告。南京师范大学马付胜老师、广西师范大学杨真老师分别主持了上、下午的会议。
根据介绍,E-bike是一种结合了传统自行车与现代电动技术的新型交通工具,可通过电动机和电池组提供辅助动力,使得骑行更加轻松便捷。而其使用到的非晶丝传感器具有迟滞小、响应速度快、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及功耗低等优势,为E-bike带来了更精确的控制、更智能化的功能,以及更舒适的骑行体验。
作为研究单位,长春工业大学赵占奎教授介绍,非晶合金具有的大极限弹性应变、大磁弹性效应(磁致伸缩效应)、高磁软性(低矫顽力、高磁导率)等特性,使得非晶丝材在E-bike扭矩传感器上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不仅能够动态快速响应高灵敏度检测微小扭矩变化、用于高负载条件且高可靠性的扭矩传感器设计,还可以利用非晶合金的高磁导率集中和放大磁场变化,屏蔽电磁干扰。
作为生产商,广东省清远市益百客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斌介绍,非晶丝传感器在E-bike上应用,不仅能实现对扭矩的精准监测,还对温度、压力等实现精准监测,可以通过非晶丝传感器做到万物互联、感知未来。同时,他也指出,非晶丝传感器在E-bike上应用还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如在不同温度下长期使用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李润伟(助理研究员李晟斌代讲)、兰州大学柴国志教授、朝阳市加华电子有限公司项目总师郭兴玲、上海海空添马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丁乐慧、亚太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邱维明、北京铭新恒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宇展等与会专家围绕非晶丝材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非晶丝材性能研究及开发制备等前沿热点进行了分享、交流和探讨。
此次会议由中电协非晶分会主办,非晶中国大数据中心、盐城碧姆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协承办,来自非晶合金上下游领域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关企业的代表等近百人参会。此外,会议现场还设置了国内非晶丝材及非晶丝传感器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台。

图为展示台(中电协非晶分会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