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樊三彩 报道
9月4日,工信部网站发布《关于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的公示》(以下简称《公示》)。据《中国冶金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钢铁行业有17个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上榜,叠加今年初发布的首批19个项目,钢铁行业共计已有36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为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六部门自2024年起联合开展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支持企业分级建设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其中,卓越级智能工厂要求在生产智能化、装备管控、数据集成、全生命周期管理及供应链优化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在技术创新、生产效率、绿色制造等方面起到行业引领作用,树立全国领先的发展标杆。
在今年上榜的钢铁企业中,宝钢股份、首钢京唐、河钢邯钢等国有钢企占比为60%,沙钢、敬业钢铁、中天钢铁等民营钢企占比为40%,展现出国企、民企齐头并进的态势;涉及的产品品类包含不锈钢、汽车板、高品钢、精品棒线材、球墨铸铁管、无缝钢管、中厚板等,如太钢不锈的不锈钢冷轧工厂、芜湖新兴铸管的球墨铸铁管全流程数智化管控智能工厂、本钢板材的汽车板全流程管控智能工厂、日照钢铁控股集团的超薄带钢无头连铸连轧智能工厂等,可以看出,很多钢企选择某个产品品类的智能工厂作为参评单位。
首钢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王凤琴向《中国冶金报》记者阐释道,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要素条件》,智能工厂原则上应该覆盖工厂建设、研发设计、生产作业、生产管理、运营管理等5个环节。其中,卓越级智能工厂参选要求明确提出,面向智能制造典型场景体系化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设计生产经营数据集成贯通、制造装备智能管控、生产过程在线优化,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全环节的综合优化,推动多场景系统级智能化应用。“部分企业仅选择将某个子工厂作为参评对象,反映了企业智能化发展的不均衡现状,集团层面的某些工序、产线尚不足以支撑其整体参评智能工厂。”首钢技研院副总工王凤琴表示。
从智能化的效果看,虽然大多数卓越级智能工厂都实现了全流程一体化,但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王凤琴表示,大多数钢企的智能化效果目前都集中体现在物流、销售等环节,而核心的研发、制造环节仍然效果不彰,国家大力推广的“AI(人工智能)+材料”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前段时间,工信部调研了各个行业工业操作系统的瓶颈问题,钢铁行业主流程中铁、钢、轧环节的核心系统还是高度依赖外企,特别是轧制环节,很少有能够替换西门子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国产软件。”王凤琴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信泰富特钢旗下有3家企业上榜,分别涉及原料生产和特殊钢、无缝钢管生产。其中,兴澄特钢“产销协同的高性能特殊钢智能工厂”形成了覆盖特殊钢冶炼、精炼、连铸、轧制全流程的数字孪生体系,产量提升14.4%,吨钢能耗降低10.46%,交货周期缩短20.3%,质量损失减少46.7%,实现了“高定制、高品质、高效率、低碳、低成本”的发展目标;大冶特钢“特种高精度无缝钢管精益智能工厂”将人工智能与生产、质量、安全、能源管控等各环节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套精益管理新模式,实现基于大规模、小批量、多品种特种无缝钢管的全流程柔性制造和智能制造;扬州特材“云边协同的高品位氧化球智能工厂”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球团产线全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障球团矿综合质量稳定率不低于94%,降低单位产品加工成本14%。
几乎同期发布的5G工厂与卓越级智能工厂存在哪些区别?王凤琴认为,一是负责单位不同。前者由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组织评选,后者由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评选。二是侧重点不同。5G工厂倾向于突出5G特色,而卓越级智能工厂倾向于全流程的泛在连接。三是覆盖范围不同。5G工厂往往限定在企业内部,选择使用5G网络的特色场景进行申报;而卓越级智能工厂除生产制造环节外,部分还包括上游供应链、管理环节,覆盖面更广。“一家企业可能同时获得这两个称号,这对于部分想要提高企业智能化形象的企业,也多了一个选择。”她同时提醒道,当前智能化相关的评选较多,存在一定乱象,导致很多参选企业出现了“迷茫”情绪,值得有关部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