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新材料是浙江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七大万亿元产业之一,浙江省从“十三五”时期就开始布局新材料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入“十四五”时期,该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成果显著,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其中磁性材料、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等细分领域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近年来,浙江省政产学研用齐发力,内资外资互动,产业集聚趋势明显。当前,在非晶合金产业化领域中,软磁、涂层、钎焊、催化及非晶装备等方面均有浙江企业的身影,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也已构建成形。例如,宁波市下辖县(市、区)涌现出非晶合金关联产业,包括慈溪市(宁波市代管)形成了铁基非晶带材、配变非晶铁芯、非晶电机定子及涂层新高地,北仑区块体非晶、非晶纤维装备研发中心产业化成效明显,镇海区和鄞州区非晶合金丝材、非晶纳米晶粉末制备及弱磁传感器研发得到市场认可,还有余姚市(宁波市代管)的非晶合金磁组件、宁海县的非晶一体式电感等。再如,温州市的非晶涂层应用、金华市的非晶钎焊研究、杭州市萧山区的非晶变压器产业也风生水起。
在调研中,秘书处一行发现,浙江省非晶合金产业从“出现”到“出彩”,只用了不到15年时间,近年来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全产业链在浙江形成近200亿元市场规模,每年还以超过30%的增速攀升。
浙江非晶合金产业
发展起点高、特色鲜明
一是多点联动形成产业新优势。在浙江各个县(市、区)均有非晶合金相关制造企业且已形成配套产业链,大有产业集群发展趋势。这些非晶合金企业看似“小而多”、体量“弱而微”,实则“形散神不散”。非晶中国大数据中心显示,浙江有各类非晶合金生产企业30多家,下游配套企业50多家,相关科研单位20多家,相关课题组40个。值得注意的是,非晶合金产业在浙江发展较早,产业基础较好。15年前,日立金属在杭州市萧山区就开始生产非晶变压器;12年前,宁波市开始投资铁基非晶合金;10年前,浙江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研发非晶涂层并应用在石油装备上……如今,中科毕普拉斯的纳米晶及磁集成组件、浙江省磁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非晶软磁粉末和非晶合金丝材已全国知名,海天智胜金属研制的块体非晶合金压铸设备也行业知名。此外,浙江省还有一批发展早、实力强的相关企业强势崛起。
二是多点开花催生领域新赛道。浙江省磁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作研发出能连续均匀生产的钴基非晶合金裸丝,解决了国内在相关领域关键核心产品研发难题,同时其生产的非晶合金粉末、纳米晶粉末已实现批量供应市场。该创新中心负责人告诉秘书处一行,2024年其产值增长幅度特别大,且目前在手订单足、需求多。温州一家企业通过优化非晶球阀涂层工艺,实现了成品高硬度、无裂纹,不仅提升了该企业在该领域的市场竞争力,还使产品出口中东、拉美等地区。此外,浙江还成功生产出非晶合金纤维,且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国内多家知名医院的“抢手货”。
三是“多干少说”演绎新市场。非晶合金新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浙商“多干少说”的务实精神。浙江慈溪在竞争激烈的电子产业生态中培育出一批敏锐捕捉市场信息且善于创新的浙商“非晶人”。比如,慈溪大华电器敏锐捕捉市场信息,进入非晶立体卷铁心变压器领域,用3年时间攻关解决了设备制备和绕线难题,其生产的非晶立体卷铁芯变压器2024年产值达1.6亿元;宁波鸿达模具公司瞄准非晶带材冲压难题,用8年时间成功解决铁基非晶电机铁芯冲压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的难题;海天集团全资子公司智胜金属通过4年时间试模10万次,把块体非晶用“注塑”方式生产出来,比国外同类设备效率提高3倍,合格率也得到极大提高,为块体非晶合金结构件产业化提供了“工业母机”。
四是多向发力激起新活水。浙江省政产学研用齐发力特色明显,除了政策支持、浙商精神,科研单位的深度参与也为浙江非晶合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浙江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30多个课题组共200余人从事非晶合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超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大学建立起铁基非晶带材技术工程中心、非晶合金材料联合实验室;在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落地的汪卫华院士工作站围绕小五金发展集群开展非晶合金钎焊产学研合作等。
浙江非晶合金产业兴起背后的
深层次原因
一是有大目标的高质量发展新追求。在新材料产业多方向多维度齐头并进之际,浙江省前瞻性规划布局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2021年10月份,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提升先进基础材料制造水平,发展先进钢铁材料;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磁性材料等特色产业基地。到2025年,该省新材料产业规模力争实现倍增,有望突破1.6万亿元,国内第一方阵地位更加稳固,国际影响力明显上升。非晶合金粉末稳定生产一直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难题,浙江省相关科技部门将这个难题拿出来,面向全国“揭榜挂帅”,推动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如今,浙江在若干战略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和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地。
二是有大格局的亲商安商富商环境。浙江省重视客商生态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2016年,海天智胜在临省“孵化”块体非晶装备,浙江宁波保税区的营商环境让他们坚定信心,毅然回到浙江发展。短短6年时间,海天智胜从孵化之初产值不到300万元,实现如今年产值近10亿元。大华电器副总经理苏少杰告诉秘书处一行,由于近年来发展形势好,该公司车间及租借的地方均不能满足订单充足对生产扩大的需求,于是在其所在的慈溪市庵东镇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支持下解决了该问题。秘书处一行在和宁波磁材商会秘书长吴玥臻座谈交流时得知,该商会2024年发布的相关文件中有超60%用于为企业创造优良营商环境。浙江通过多项改革措施和持续创新,从政务服务、法治等多方面入手,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三是有大合力的政产学研用好机制。今年是浙江系统构建“315”(“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云计算与未来网络等15大战略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明确科技创新“四梁八柱”第一年。高校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孵化器”。浙江工业大学科研院合作与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王磊认为,高校应当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做有用的科研。他告诉秘书处一行:“在载体建设方面,建议通过创设地方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多种形式,整合校内科研资源与校外产业链;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建议推出社会服务、离岗创业、双融特聘等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有能实现大作为的“无中生有”开拓精神。政府大作为给空间,企业大作为做车间。产业有特色,生态有魅力,一业一品擦亮浙江区域经济的底色。“借鸡生蛋”“借船出海”,靠着拼劲、闯劲、钻劲,浙江把“无中生有”发展成“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依靠市场做大的浙商,始终深信市场的力量:只有产品卖出去才能有利润,市场青睐才是赖以生存的关键。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浙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市场上。
当然,秘书处一行在调研中也发现,浙江省非晶合金产业发展还存在产业体量不是太大、产业动作不是太“响”、市场反馈不是太强、中小企业偏多、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等问题,但这并不影响非晶合金产业在浙江的快速发展。
《中国冶金报》(2024年12月25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