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在法商融合的发展体系下,完全市场竞争型国有企业是能够做到风险可控、稳步增长的。
6月11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四川省法学会企业法商融合研究会主办,中国五冶集团承办的《法商融合》出版首发式暨国企改革创新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理论界、学界、企业界和媒体界的多位专家围绕国企改革创新议题和中国五冶以法商融合为特色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所谓法商融合,是指将法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全面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论坛期间,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企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李锦带领团队推出的新作《法商融合》正式发行,本书是我国第一本研究企业法商融合实践的专著,它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论述,对中国五冶近20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数据显示,中国五冶从本世纪初年营业收入仅10余亿元到2019年的近500亿元,近十年来营业收入和净资产均保持了每年20%以上的增长,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2020年一季度虽受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仍然逆势上涨,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五冶逐渐形成了以法商管理为特色,以“战略超前,法商融合,资源激活、文化聚力”为发展模式的依法治企理论体系,引领了企业稳健前行。
中国五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程并强表示,《法商融合》一书是中国五冶创新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中国五冶适应市场,与时俱进,在管理思想方面的探索、集成和提升,是中国五冶管理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介绍,“战略超前”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发展战略,并推动企业发展;“法商融合”是将法的理论和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全面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通过规范经营实现共赢;“资源激活”指用适应市场的灵活机制和政策,激活内外各种经营要素,对人、财、物等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利用、盘活激活,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发展动能;“文化聚力”指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形成独具个性特质的优势文化体系,增强企业软实力。
《法商融合》作者,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企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李锦在谈到本书的创作价值时表示,《法商融合》所展现的中国五冶管理模式,体现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落实,破解了国企稳健发展行稳致远的难题,创造了法商融合的管理新模式,树立了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和员工团队务实创新的精神形象。“目前从规律层次上完整提出法商融合管理模式的企业,只有中国五冶一家。独特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的化解建筑行业高风险的难题,而且能够有力的提高国有企业的现代治理能力。这是中国国有企业在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它把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延伸到依法治企实践中,开辟了国企管理的新境界。”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表示,中国五冶的发展历程与管理经验说明,国企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要按照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勇于改革创新,不断转型升级,持之以恒强化企业管理,尤其是要增强抗风险能力,才能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企业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建国认为,“法商融合”体现了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的特点,这本书将法治观念和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中,在经营管理中做到标准化,这对创新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川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沈汝源表示,中国五冶推动法商融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既打造了新时代法商融合的标杆,又为推动国企治理现代化,推进法治建设和市场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左卫民认为,五冶的成功关键在于强调法商融合的模式,强调法律和商业、法律和经营管理的高度融合,尤其是既防范风险又促进发展,这对从事法律研究的学者具有启示意义。
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林治波表示,法是一种秩序,商是一种活力,法商融合就是秩序和活力的结合,从而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来管理企业。
据悉,本书已经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