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冶建钢构

绘就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景
——中冶赛迪以系统化方案打造中天钢铁绿色梦工厂纪实

2023-09-26 08:09:00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全景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铁前智能集控中心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高炉全景
  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原料场及码头
  本报记者 陶海银 通讯员 刘晓倩
  黄海之滨,一座全新的绿色智能化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矗立在海天之间。这是中冶赛迪与中天钢铁集团合力建设的千亿级高端绿色智能临海钢铁产业园——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以下简称中天南通项目),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共抓长江大保护,推动钢铁产能由沿江向沿海转移的重点示范项目,也是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工程。该项目于 2020 年 8 月 28 日开工建设,伴随着抗击新冠疫情、抵御台风、寒冬酷暑等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巨大挑战,实现了沿海滩涂变身钢铁新城,为钢铁工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范本。
  “这不仅是一座工厂,更是新一代钢铁人的梦想!”中天钢铁集团副总裁、南通公司总经理董力源说。
  9月下旬,在中天钢铁成立 22 周年之际,《中国冶金报》记者再次走进中天南通项目,见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路径和时代新景。
  高定位规划 高水平设计
  打造引领未来的钢铁梦工厂
  记者来到通州湾现场,看到蓝色调的钢城巍峨耸立,座座厂房错落排布,机器开足马力生产,物流运输井然有序,满载的货轮鸣笛启航,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中天南通项目规划年产能为2000万吨,是中冶赛迪全系统建设的全球最大绿色智能钢铁项目。该项目启动之初,就提出了“五化五一流”的高标准定位,即“大型化、高效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和“装备一流、环保一流、品牌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这一定位,彰显了中天钢铁集团回应新时代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也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我们围绕‘五化五一流’定位,着眼中天南通项目可持续竞争力,将系统性、全局性观念贯穿始终,秉承‘一次规划、一步建成’理念,提出了‘同步建成全流程智慧钢厂’‘建设行业首座投产即零排工程’‘核心装备大型化、智能化、自主可控’等新目标,致力于打造可引领未来的钢铁梦工厂。”中冶赛迪中天南通项目总指挥、公司总经理胡芝春说。
  作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钢铁工程技术设计力量,中冶赛迪深知设计对钢铁厂未来的巨大影响,从总体设计这个工程的“灵魂”入手,发挥多学科多专业系统集成优势,采用独创的“五项流”分析法,以系统视角,统筹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控制流、成本流,从而达到系统最优、物料和能源平衡,力争用最小的占地、最低的成本,帮助客户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在“五化五一流”中,绿色化、智能化是该项目最为突出的特色,也是凸显项目面向未来最重要的特征。中冶赛迪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将自主研发的绿色、智能化核心技术、装备融入规划设计解决方案,引领该项目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
  在该项目绿色环保方面,中冶赛迪以国家最严排放标准为设计底线,提出“三零一低”(废水零排放、固废零出厂、煤气零放散、大气超低排)设计原则,采用完备先进的环保技术,从全厂物料平衡、离子平衡、工艺平衡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布局分盐结晶、固废处理、矿渣微粉等循环工艺,全厂不设排水口、固废不出厂,工序能耗指标全部达到行业先进值,废气排放指标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30%。
  在该项目智能化方面,中冶赛迪以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底座打造全流程数字工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推动中天南通项目成为流程制造业率先一批践行数字经济与精益思想深度融合的钢铁企业。该项目投运后,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保证本质化安全,推动人均产钢量向2000吨目标迈进。
  在该项目技术装备方面,瞄准国产大型化、绿色智能化,大量采用中冶赛迪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集成的核心装备,与先进工艺相适配,保证产线稳定运行、产品质量优质,技术经济指标一流。
  2022年以来,中天南通项目3座高炉系统相继投产,均实现了快速投产达产,项目吨钢占地、吨钢物流成本等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让中天钢铁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污水、固废投产即零排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打造现代化绿色钢城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服务钢铁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如何保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中冶赛迪对中天钢铁的一道“必答题”,也是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道“统考题”。
  中天南通钢厂内,绿草茵茵,鲜花盛开,林荫道宽敞;560米长、160米跨度的全封闭原料场,运料不见料;高炉铁口全封闭除尘,炉顶均设排压煤气回收设施,煤气灰全部在管道里“跑”;一条护厂河,将厂区雨水积蓄回用并与外界水流隔绝。
  “实现污水、固废投产即零排,废气排放指标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30%以上,清洁运输方式比超95%,工序能耗指标达到行业先进值,我们正围绕‘生产洁净化、厂区园林化、制造绿色化’目标建设一座现代化绿色钢城。”说到绿色的中天,中天南通公司环保能源处处长单大铭脸上洋溢着自豪。
  在这些行业先进值的背后,是中冶赛迪从环保工艺到技术装备的“整装打造”。
  滴水不外排,废水变盐晶。在中天南通项目中央水厂,从各单元送来的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净化后的可用水回到全厂生产单元重复使用,剩下的废水没有排入江海,而是变成一袋袋白花花的盐晶,这就是中冶赛迪为中天钢铁打造的行业首个建成即零排的废水零排放系统,实际生产的氯化钠盐符合国家一级工业盐标准。
  成功,源自中冶赛迪在设计之初就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预测出全厂废水的关键水质和主要成分参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水系统设计,科学采用分盐结晶这一领先技术,解决了钢厂零排放最大的技术障碍。中天南通项目不仅实现了全厂水的100%资源化利用,而且提出了Na、K、Ca分而治之的对策,即根据废水来源及水质的不同,将全厂废水、洗氯灰废水、脱硫废水进行独立分盐结晶。这既避免了高盐废水远距离输送的危险性和污染泄漏,也有利于控制分盐结晶系统的进水水质,提升盐晶品质、降低运行成本。该项目还运用了中冶赛迪自主研发的“矾花视境”智能加药系统,精准控制废水处理的加药量,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固废不出厂,还带来数千万元效益。在中冶赛迪总承包建设的固废中心,转底炉、均质化、冷压块、氧化铁皮筛分等4条生产线有序运转,对全厂含铁尘泥、冶金渣和其他固废进行资源化处理,通过中冶赛迪自主研发的转底炉直接还原技术,将固废中的铁、锌分离回收,作为含锌产品外售和高炉冶炼的优质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也可以作为能源回收利用。中天钢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殳哲君说:“通过实现物料闭环,我们实现了含铁成泥100%不出厂,同时每年多产生4500万元经济效益。”
  煤气零放散,烟气超净排。中天南通项目建设1座高炉煤气柜、1座焦炉煤气柜、2座转炉煤气柜,通过煤气柜及时调节煤气,储存因生产不均衡所造成的瞬时煤气发生量;热电厂高效利用富余煤气及余热资源发电,进一步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和生产供电的可靠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真正达到煤气零放散的目标。目前,中天南通项目每立方米烟气粉尘排放量仅8毫克,优于国家最严排放标准的10毫克,做到了行业领先。
  从用数据说话到让数据说话
  打造钢铁数字工厂新标杆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与机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紧密结合,让钢铁生产变得更集约、更绿色、更高效。
  记者来到中天南通项目数控大楼顶楼,10余块如墙壁般高大的电子屏幕映入眼帘,屏幕上或展现着现场运行画面,或展现着工艺生产模型,或展现着数字孪生系统——这里便是由中冶赛迪总承包建设的中天南通项目铁前智能集控中心。2022年10月10日,该集控中心投用,有效支撑铁区生产稳产顺行,日产量稳步提升,燃料消耗持续优化。
  中天南通项目铁前智能集控中心覆盖铁前7大工序16个生产系统。中冶赛迪以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座,实现工序间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数十万个数据点支撑起9大应用、250个智能模型、340张全自动报表,以数据为驱动实现智能监控、智能分析、智能决策的精益生产新模式。
  建设数字工厂,不仅仅是将数据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让数据深度进入再生产并创造价值。
  这是行业内岗位融合度最高的铁前集控中心,原先分散在各生产单元的11个中控室合并为1个集控中心,70多个岗位、200多名操作人员搬迁至宽敞明亮的集控中心办公,远离涉煤气等重大危险区域,实现本质化安全。
  “原来现场有个厚厚的台账本,员工每隔一小段时间就要记录一次具体情况,现在全部是系统自动帮他们采集。”中天钢铁南通公司信息工程部信息化项目总监李昕昱说,“高炉炉长了解生产情况也无须去现场,检测仪表数据、生产情况、耗能情况、现场工艺参数等都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采集到位,系统可自动进行数据分析。”
  这是行业内基础支撑条件最优的铁前智能集控中心,集成了100多套PLC/DCS系统、汇集1000多幅监控画面,围绕生产、环保、物流、安全、能源等领域,建设了一系列智能设备,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实现智能远程操作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实时优化。
  以高炉为例,基于实时、准确的数据,中冶赛迪开发了高炉生产健康诊断、高炉炉身镜像等智能应用,将数据深度应用于模型算法之中,提前预判并精准号脉,及时输出优化调整建议。中天南通公司高炉炉长李鑫说:“比如软熔带,是高炉内部炉料从开始软化到滴落的区域,它的位置、状态对高炉顺行有重要影响。以前我们对软熔带的判断依据主要是基于自身经验,而现在借助仿真模型,就能直观地看到软熔带的情况,并且还有丰富的数据为我们的下一步操作提供支撑。”
  专家、工程师的经验通过智能模型得到凝结和沉淀,集控中心的建设也有效促进了中天南通项目铁前决策的集中度。中天南通项目铁前智能化系统能够为铁前技术专家和工艺工程师提供充分的数据分析信息,以科学分析支撑、辅助专家进行决策。
  目前,中天南通项目正建设炼钢集控、轧钢集控,在大规模使用智能化装备的基础上,用数据打通从原料采购、入厂到成品出厂的钢铁生产全流程,将成为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全流程钢铁企业之一。“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把智能化、云端数据化、工业互联网连起来,是超现代化、超低排放的绿色钢厂典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如此评价。
  高质量交付精品工程
  用激情与速度书写新时代的“钢铁故事”
  中天南通项目于2020年8月28日开工,于2022年3月30日产出第一炉铁水,仅历时18个月就建起了绿色、智能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标注了新时代的“钢铁速度”。
  打造精品“梦工厂”,既要有一流工艺和装备作支撑,又要有一流的管理团队作保障。为了更好地推进建设,中天南通项目采用国际通用的EPCM建设模式,由中冶赛迪与中天钢铁成立联合指挥部,共同负责项目全过程管理。
  中冶赛迪派遣公司的项目主管领导、资深专家、副总工程师及国际化人才进入联合指挥部,为项目管理提供智力支撑,与业主管理人员合署办公。采用智慧建造方式,中冶赛迪为中天南通项目开发了PBS档案管理系统、ZPM项目管理系统等,实现“一张图”通览项目群分布和执行进展,让全厂建设始终处于可视化、可量化、精细化的管控之下;在中冶赛迪自主开发的“轻筑”项目建设管理云平台,可以看到项目各单元设计、建设过程全面数字化呈现,各级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端,就可以对“人、机、料、法、环”五大关键要素进行管控,对现场环境治理、工程质量把控、劳务管理、辅助决策分析等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联合指挥部的形式,更好地将中冶赛迪的工程建设经验、项目管理优势和中天钢铁的生产经验相结合,为项目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建成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冶赛迪承担了中天南通项目原料场、炼铁、炼钢、轧钢、全厂公辅等覆盖全流程的10余个总承包工程。该项目建设期间,长期处于新冠疫情全面防控阶段,还遭遇了大风、高寒、台风等极端天气。
  越是挑战艰巨,越显勇毅笃行。中天南通项目是中冶赛迪“党旗飘扬、党徽闪光”专项行动的一次生动实践。中冶赛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多次组织项目专题会和现场会,两个春节都在现场和团队一起奋战。他多次到现场带班检查,为现场党员干部讲党课,号召大家“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以时代的担当精神与创造奇迹的勇气向着高炉点火目标奋力冲刺”。该项目启动之初,中冶赛迪成立了中天南通项目现场临时党支部,先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力百日攻坚”主题党日等活动,一支支青年突击队相继在各项目成立,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青年敢闯敢拼的精神,凝聚起全力以赴的赛迪力量。中冶赛迪各工程项目部恪守契约精神,围绕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四大目标,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在该项目关键节点,中冶赛迪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邹忠平和资深项目经理张平、丁云乔、胡宾宾等纷纷到现场进行驻场指导,解决了大量技术和施工难题。
  两年来,中冶赛迪现场项目团队夙兴夜寐、团结拼搏:为了抢抓项目建设周期,原料场项目部以每天打桩200多套的速度强力夯实基础,炼钢中控楼以7天一层的速度高效建设;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将原料场办公区、住宿区几乎夷为平地,项目部采取紧急抢救措施,临时调来集装箱供现场办公,在3天内迅速复工复产;面对台风“烟花”预警,项目管理人员把工人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12小时组织撤离4300多名工人,冒着大雨为他们协调住处、送去暖心饭菜……
  “这是中天钢铁历史上第一次一次性建成全流程的综合型钢厂,广大参建人员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在万亩江海之滨,建成了千万吨级的现代化绿色钢城,实现了这一中天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伟大事业,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 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董才平表示。
  黄海之滨留下了奋斗者无悔的足迹,闪耀着国家钢铁建设中坚力量的风采。新时代新征程,中冶赛迪与钢铁行业携手奋进,一起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星辰大海。
  (图片均由中冶赛迪集团 林洪 摄)      
  《中国冶金报》(2023年09月26日 05版五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