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丽
对外宣传工作是对外开放的先导、人文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手”。河钢宣钢党委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多渠道、多载体联动,以知识性资源和信息资源为重要依托,不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宣人才,有力展示该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新业绩,显著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谋全局,优对接,提升战略高度
全力谋划推动外宣培训工作见实效,要增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注重引导参培学员挖掘企业特色,整合专兼职通讯员、摄影摄像专长人员、网络新媒体等多重外宣资源,牢牢把握市场、产品2个关键,坚定不移优化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新形象。
河钢宣钢鼓励参培学员深入研究和积极对接各类媒体,充分发挥两级“主动性”及部分媒体通联机制优势,激励他们主动提供新闻线索、新闻背景和新闻事实,引导他们用新闻视角宣传企业工作,协助媒体组织好“嵌入式”新闻报道,形成两级专兼职通讯员同融共促的合力。
重统筹,辟新径,加大培训力度
对外宣传工作是河钢宣钢展示企业作为、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河钢宣钢宣传系统多载体深化外宣培训系统管理。
河钢宣钢加大牵头统筹整合力度,整合外宣资源,健全外宣培训工作网络,举办新闻写作、摄影等各类培训班;实施人才“特区”政策,聚集一批有积极性、创作力的宣传写作高层次人才,邀请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宣传思想文化干部及外部媒体专家开班授课,聚焦外宣日常及专题报道难点、要点,结合典型稿件案例,从新闻类别、结构架设等多种角度和层面进行详细讲授,培养和锻炼一批思想过硬、业务过硬的通讯员报道队伍。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各类宣传报道培训已覆盖该公司20余家单位专兼职通讯员,受众达200余人次。
河钢宣钢立足实际,依托外宣工作例会长效机制,每月召集各单位党群工作科负责人及骨干通讯员参会,在集中通报总结月度外宣指标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创新例会模式,在注重发挥老通讯员传帮带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新晋通讯员创作热情。其中,该公司二钢轧厂宣传干事李鸿、环保中心宣传干部张强、检修公司宣传干事刘炜及钢业公司宣传干事孙琦相继在例会“亮相”,以生动的事例讲述他们在宣传一线采访、撰写新闻稿件的所思、所想、所获,启迪其他通讯员踊跃撰写外宣稿件,为该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谋划和落地营造强势舆论氛围。
河钢宣钢在每年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定点培训基础上,对各单位宣传系统人员加强轮训,由各单位选送学员到该公司宣传部门进行为期1个月~3个月的“一对一师带徒”指导,并将轮训任务与宣传系统考核相结合,对按时完成轮训任务、送培积极主动、学员进步明显的单位,在季度考核中予以质量加分。截至目前,已有10余家单位专兼职通讯员先后参加轮训,培训效果显著,受到各单位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深挖掘,展风采,把握报道深度
当前,“短平快”的互联网时代为信息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可及性。然而,国有企业外宣工作如果一味追逐“流量效应”和“碎片经济”,那将必然导致对外新闻报道缺乏“生命力”。河钢宣钢宣传系统紧紧围绕这一“痛点”,加强外宣深度培训,注重引导学员在坚守外宣纪律的前提下,多调查、多研究、多跟进,做好客户、产品“两个结构”再优化,挖掘成本优势等重点工作中的新闻素材,积极撰写反映该公司高质量发展成就的系列报道,发出“好声音”;大力弘扬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多多采写反映该公司各领域一线职工首创精神和主人翁精神的深度好文,使其成为培育职工情操的支撑。
特别是在防疫期间,河钢宣钢科学谋划、两级联动,围绕防疫、生产“两手抓、两不误”主题,集中报道了该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各领域一线职工高效生产、保客户订单的鲜活事例。其中,《一本来自防疫、生产一线的攻关日记》《闫军:防疫、保产勇当先锋》等典型报道,有力彰显了钢城人抗疫保产做先锋的无畏担当。同时,该公司注重借力新媒体阵地,积极向行业权威媒体荐稿,让钢城人讲钢城事,让钢城事述钢城情。防疫期间,《看河钢宣钢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看河钢宣钢强化管控实现防疫、生产“两不误”》等系列作品在《中国冶金报》官方微信“视冶”及“冶金文苑”公众号推送。
《中国冶金报》(2020年08月11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