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钢公司在推进智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智能网络,智能监控、数据采集,人员管控系统,制造管理及执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数据系统管理等八大智能系统的建设,建立了物流、信息流、业务流、价值流、资金流“五流合一”系统,实现了过程智能化,业务流程化,使企业达到了精准操作控制,规范运行、高效经济运营的目的,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匹配,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专业集中,物流一贯,产销一体化,物控一体化,业财一体化,高效协同,全面掌控快速优化的目的,最终实现生产线对应的制造过程管理和成本的精细、精准的控制,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产品质量、成本和效益快速提升。水钢副总经理曹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说:“水钢将按照制造加服务的战略和计划,进一步推进智能和信息化建设,重点对系统流程、系统环境、网络和系统平台的统一做进一步工作,更高效满足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水钢公司以智能化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2020-05-27 10:09:00
近年来,首钢水钢公司以“提素、提质、提效”为抓手,推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与大数据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的“三化融合”的智能化建设目标,依托智能化平台,让智能制造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在水钢公司炼钢作业区的监控室里,电脑屏幕上清楚的显示着作业区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以及成本报表等信息……这是今年车间1月13号刚刚上线的水钢制造管理和执行系统炼钢MES。水钢钢轧事业部炼钢工炉长徐海星说:“以前我们一直都采用的是纸质的报表,铁水成分、倒炉次数还有加料系统、吹压系统这些数据都要经过人工采集,比较繁琐,一个数据采集不准确,就会造成整个信息的不准确,自从采用了MES系统以后,这些数据的采集都用电脑自动采集,数据的采集及时、准确,还大大减少了工作强度。”
MES系统是水钢公司信息化项目制造管理和执行系统的简称,是集团公司推进智能制造、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就炼钢MES系统而言,从铁水入炉到钢坯生产的整个过程参数进行完整记录。实现管理受控、减少人为干扰,炼钢MES系统的应用,不仅取消了炼钢作业区的“三表一记录”,还实现了炼钢工艺的无缝衔接,在优化人力资源的同时,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水钢钢轧事业部炼钢技术员文安义表示:“炼钢MES系统上线之后,很好地实现了工艺质量的监控,为我们降成本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石灰加白云石消耗,从原来的58公斤降低到现在的52公斤,吨钢可以节约6公斤,每个月可降低成本32万元。”
水钢公司炼钢MES系统于2019年7月9日启动,2020年1月13日至24日正式切换上线,贯穿了混铁炉、转炉冶炼、精炼以及连铸四大工序,生产中各类信息及时、集中管理,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水钢智能应用事业部智能技术管理室主任何星说:“炼钢MES是我们十三五规划两步走中第一步信息化建设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项目,整个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工序的协同,为我们整个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作用,炼钢MES的上线对我们信息化工作有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下一步轧钢MES和炼铁MES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在水钢钢轧事业部二棒线单捆计量区域,2名“新兵”——自动焊牌机器人正在忙碌着。当钢捆进入焊牌区域,只见机器人自动夹取焊钉、标牌,自动识别焊牌位置,并把标牌有序地焊接在钢捆上。水钢智能应用事业部二棒线现场操作工谢锐:“以前我们是两个人操作,一个制牌,一个焊牌,大概要六分钟才能完成四捆牌,现在由机器人操作以后,四十秒钟焊一捆钢,包括制牌和焊牌。”
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这套应用图像识别新技术的工业机器人,可实现标牌数据自动传送、标牌自动打印及整理,并全过程监控,出现异常时可准确定位故障报警点。焊接命中率最高可达98%。现在轧钢三条棒线全部安装了机器人,精简了人员,减少了我们工人劳动力,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首钢日报
编辑:网站实习3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