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制造账本”,深挖降本增效潜力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重庆钢铁制造管理部积极践行“算账经营”核心理念,坚持以生产优化为中心,全力推进算账经营入基层。通过充分激发基层创新活力,鼓励一线员工立足岗位开展小改小革,聚焦设备管理和仪器维护环节、仪器定期巡检与预防性维护环节,实现设备运行效率与可靠性双提升,将“精打细算”贯穿于生产全流程,在钢铁洪流中锻造出降本增效的“硬核实力”。
原料检测车间:
破解“漏”与“蚀”的题,省下8.19万
火车自动取样机接料斗每次作业撒漏约1公斤煤炭,这一被视作“行业通病”的顽疾,在原料检测车间技术团队眼中却是亟待攻克的技术堡垒。为揪出撒漏根源,原料取样质检班班长杨林率队对设备开展长时间“贴身观察”,最终锁定三大症结:含水腐蚀性煤炭对普通钢材的持续侵蚀、料流黏结导致接料斗生锈、敞开式设计造成煤炭外溢。
针对这些问题,技术团队大胆创新。他们采用不锈钢板焊接成长方体导流罩,有效防止料流撒出;在接料斗内部铺设高分子导料板,利用其摩擦系数小的特性,极大降低煤炭黏结堵塞概率。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验证,接料斗撒料问题被彻底解决。这一技术革新带来显著的长效降本效益,每年可节约燃煤成本8.19万元,相当于每日从“漏料斗”中挽回224元。不仅如此,班组清理撒料的劳动强度下降40%,设备维护成本也大幅降低,为企业生产运营带来持续正向影响。
化学检测车间:
算清“换”与“修”的账,省下10万元
X荧光分析仪又“罢工”跳电,矿石辅料分析被迫中断。维修小组组长罗明辉立即带队“会诊”,发现故障根源竟是一台服役16年的稳压器,输出电压降至190V,远低于设备所需的220V。若采购新稳压器,不仅价格高昂,且供货周期长,无论算成本还是时间账都不划算。
“算账经营不能只看采购发票,停产损失和自主维修潜力更要算!”罗明辉果断拍板自行维修。他带领组员反复研究,反复“把脉”后,大胆决定更换核心电容。仅花费360元购入12组电容,“老伙计”经过一番精密“手术”,输出电压最终稳定在219V,设备顺利恢复运行,维修成本仅是新购的零头。这笔账,算得值!
“其他地方会不会也有类似隐患?”算账思维让他们看得更远。于是小组成员对车间21台同类型设备展开全面检查。果不其然,共计7台设备存在电压不稳问题。罗明辉迅速带队自主更换78组电容,让这些“老伙计”性能重回出厂水平,直接节省新设备采购费用近10万元。
物理检测车间:
攻克“报废”与“再生”难,省下2.2万
物理检测车间的四台拉床V型钳口是夏比冲击试验“命门”部件。但高频使用使其磨损极快,每两月需更换一套,年耗资3.6万元,且磨损严重期间还会导致试样数据偏差、效率低下等问题。车间设备检修小组决心打破“换新即废”模式,向“技术自主化”要效益,锚定“循环再生”目标,对报废钳口座开展技术攻坚。他们利用工具铣床再生加工,通过精密铣削恢复精度,创新采用废旧垫片补偿厚度,并加工消气槽提升稳定性,最终使再生钳口垂直度达0.1mm,达到使用要求。
此次技术突破成果显著:单套修复成本降至110元,仅为新购的7.3%,年省2.2万余元;修复周期从外委加工3个月缩至自主维修2小时,大幅度提升了修复效率,同时,冲击试样加工合格率达到100%。(杨长富、杨吕、张曼琳、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