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洁
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行业中,如何将8000名员工紧密凝聚,形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合力?
作为江苏淮安2021年单体投入最大的制造业项目,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中天淮安公司)定位于打造全球首家金属材料深加工行业的“灯塔工厂”,规划产能160万吨,全部达产后将达到全国钢帘线产能的近一半,员工人数将达到8000人。
今年初以来,中天淮安公司党委通过精神引领与实践落地双轮驱动,成功将企业文化转化为强大的内生动力,为这座现代化智能制造新城注入灵魂,交出了一份文化赋能、精神引领的精彩答卷。
精神引领 筑牢思想根基
“统一的思想是凝聚力的核心。”中天钢铁集团总裁助理,淮安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陈军召表示,今年初以来,中天淮安深入开展使命教育,引导全体员工牢记使命、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同时将“团结可以战胜一切”的中天精神作为核心基因,通过讲述集团波澜壮阔的创业发展史和先进楷模的感人事迹,持续教育引导广大职工。
每月20日是中天淮安的发薪日。自2024年8月起,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宣讲活动固定在这天举行。该活动的覆盖面逐渐扩大,从各部门一把手延伸至各分厂中层干部,未来还将覆盖全体班组长和一线员工。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有超过900人次参与该活动。
“从打下第一根桩到启动湿拉设备生产,中天淮安仅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这刷新了钢帘线行业的最快建设纪录。”在企业宣讲活动中,该公司设备处处长朱建国回忆道。
该公司钢帘线七厂生产计划员周阳表示:“从常州的‘实干基因’到南通的‘创新锐气’,再到淮安的‘人文温度’,3个基地的经历让我渐渐感悟到了中天文化的底色。”
新、老中天人同台用各自的真实故事与心得体会,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鲜活的实际案例,潜移默化地滋养该公司员工的内心,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促认同,以文化促发展”的目标。
此外,中天淮安公司将企业文化宣传活动与江苏省“双进”示范宣讲活动相结合,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天南通公司数字化控制中心设备主任助理孟凡挺分享他的成长历程。孟凡挺“坚持、学习、提升”的工匠信条,激励着每一位中天人。
“员工感悟企业文化的程度影响着其工作态度,公司党委持续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活动,让企业文化成为员工内化提升的‘养分’。”中天淮安公司党委副书记朱元洁表示,中天淮安公司党委还将持续创新企业文化宣传方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企业文化在广大员工之间心口相传。
实践赋能 激发人才活力
文化的力量,最终要落在实干与创新上。中天淮安公司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每年用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经费高达数百万元,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天“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
中天淮安公司创新建立了行政、技术、技能“三通道”晋升体系:行政通道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技术通道打造专业技术领军人物,技术人才的晋升以学历、职称提升为基础,考察专业领域内的工艺技术革新和创新发明;技能通道培育高技能工匠队伍,技能人才的晋升以参加公司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为评价标准。
中天淮安公司采取岗前、岗中两级培训制度,每名职工入职后都有师傅帮带,形成了“师徒帮带”的模式。该公司各类岗前岗中培训超2万人次,班组通过班前、班后会,不定期组织技能培训,由师傅分享帮带经验和技巧,将各类工艺流程SOP(标准作业流程)上墙,提升职工操作技能。
中天淮安公司还通过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和QC(质量控制)创新创效等近百场活动,为员工搭建了展示才华、提升技能的广阔舞台,培养和挖掘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岗位能手。
2024年以来,中天淮安公司开展二级竞赛共计70场,参赛达3200人次,其中竞赛优胜者有机会代表集团参加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以此形成“车间—公司—集团—行业”四级竞赛链。“在技能活动的系列竞赛中,我与同岗位的同事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切磋,收获颇丰。”该公司钢帘线一厂合金操作技能竞赛一等奖得主刘进说。
为激发职工创新活力,中天淮安公司稳步推进团员青年“QC创新创效小组”活动,成立各类QC小组47个,围绕工艺提升、降本增效和质量管理开展创新攻关,2025年度预计创效可达450万元。
中天淮安公司以创建合格“六型班组”(创新型、学习型、和谐型、质量型、精益型、安全型)为抓手,在生产一线广泛开展班组竞赛,季度合格班组数量已超80%,正推进示范型、卓越型班组创建。
此外,该公司还积极开展“全员金点子”活动。“对优秀提案给予100元~1000元不等的奖励,重大创新上不封顶。”该公司质量管理处副处长卞克平表示,通过这样的机制,让中天淮安公司的每一名员工都成为质量提升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红色引擎”的驱动下,中天淮安公司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能提升,还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创新驱动的特色之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使深厚而富有活力的企业文化成为中天淮安公司应对市场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坚实保障。该公司8000名员工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一股“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在生产一线悄然形成,员工们不仅对企业有了更深的情感归属,还在岗位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热情。
《中国冶金报》(2025年10月22日 04版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