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正式公告了2023年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建龙集团共斩获5个奖项——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项,牵头项目获奖数量位列行业第四,在民营钢铁企业中位居第一,获奖数量和等级实现了历史双突破!

其中,承德建龙牵头研发的《热轧无缝钢管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及装备》荣获一等奖,建龙川锅牵头研发的《高温固体散料余热直接回收技术开发与应用》荣获二等奖,建龙北满特钢牵头研发的《低压缩比轧制下高致密高均质高碳耐磨钢棒材生产技术开发与优化》、承德建龙牵头研发的《高抗挤毁抗腐蚀管材钢半钢水冶炼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黑龙江建龙牵头研发的《海砂矿制备球团、高钒钛球比冶炼及钒高效回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荣获三等奖。
(完整榜单)


















《热轧无缝钢管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及装备》
该项目——
首次研发了基于物理逻辑与深度学习的热轧无缝钢管产线逐支跟踪系统,攻克了单支钢管的精准跟踪与数据映射这一世界性难题;
首创研发了热轧无缝钢管内外表面缺陷、轮廓尺寸、平直度等检测设备,实现缺陷检出率100%,过检率小于1.8%,质量修磨降级率降低50%;
开发了基于动态视觉识别的钢管端部打磨、无缝钢管库区无人化控制等装备,并建立了“坯料-加热-轧制-精整-库区”全工序远程智能集控系统,整条产线集控指数达100%,打造世界首条“无缝钢管智能工厂示范生产线”。
经中钢协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高温固体散料余热直接回收技术开发与应用》
该项目——
开发了适用于球团余热直接回收的余热回收装置受热面结构;
研制了高温球团冷却与余热回收一体化耦合技术装置,通过研究重力条件下高温球团在受热面密集管束间的下行流动及对管壁的磨损机理,找到了防止高温球团颗粒在受热面管束内阻塞及管壁防磨的方法,满足换热装置长寿命应用需要;
实现了将工序能耗由19.55千克标煤/吨,降低到12.20千克标煤/吨,达到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GB21256-2013)的先进值。
经中钢协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固固换热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低压缩比轧制下高致密高均质高碳耐磨钢棒材生产技术开发与优化》
该项目——
提出了边流提速补偿二冷非对称换热的工艺策略;
开发了大方坯连铸多辊精准轻重混合压下与末端电磁搅拌耦合控制技术和大规格棒材低压缩比制备技术;
建立了以高拉碳、强脱氧、均搅拌、精操作为特色的钢-渣-气-料恒通量炼钢工艺体系;
实现了冶炼-精炼-连铸周期匹配炉次比例超过95.0%,消除了棒材低倍中心的“白圈”、“黑心”缺陷,突破了传统路线压缩比大于10的指标限制。
项目成果经中国金属学会成果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抗挤毁抗腐蚀管材钢半钢水冶炼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
开发了全流程窄成分-铸坯低偏析-复合微合金化高均质控制工艺,攻克了提钒后半钢水成渣元素低、物理热低和严苛服役环境下管材抗腐蚀性能差等难题;
独创含钒铬半钢水冶炼低磷、超低硫洁净钢核心技术,显著提升了夹杂物去除率,实现了钒、铬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中国金属学会组织的项目成果评价会认为,该项技术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海砂矿制备球团、高钒钛球比冶炼及钒高效回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该项目——
开发含MgO粘合剂、调整操作制度等手段,研发出一条基于球团强化预处理-高比例球团冶炼-钒高效回收的工艺路线,并形成了一系列关键工艺技术;
探索出含钒钛海砂矿钒产品生产的可行途径,实现了配加25%海砂矿钒钛球团的低成本制备,实现配加25%海砂矿钒钛球团的低成本制备,高炉50%钒钛球团矿的高效冶炼,炼铁工序钒回收率达到90.9%以上。
经中钢协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比例海砂球团制备技术及高炉冶炼钒回收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几年,建龙集团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壮大科研队伍,构建联合创新、共赢发展。
截至目前——
1 集团科研投入达到155.56亿元,18个项目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1个产品荣获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
2 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牵头或参与多个国家部委科技专项,共获批中央财政资金补贴近3亿元。
3 拥有一个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基地,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
4 与北科大、东北大学、哈工大共建创新合作平台,内部专业技术研究所和工艺品种研究所聚焦重点、难点及共性问题开展科技攻关100余项,关键技术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未来,建龙集团将围绕钢铁、资源“两大主业”,联动贸易、物流、钒钛、股权投资“四大相关产业”,立足降本增效、精品工程、客户需求“三个来源”挖掘创新专案和课题,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加强自身科研能力建设,积极搭建科研生态圈,向着创新型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