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炙烤的烧结风箱旁,几枚指甲盖大小的传感器正悄悄“嗅”着氧含量;
皮带机轰鸣的机头,一把电动毛刷旋转着把矿粉“扫地出门”;
高龄高压柜前,老师傅把报废断路器拆成“积木”,带着青工边讲边装……
这一幕幕,是炼铁厂自动化车间开展“降本增效”工作最寻常、也最动人的风景。
今年以来,自动化车间把“一切成本皆可降”写进班组KPI,让“省下的就是赚到的”成为岗位信条。各班组比的是脑洞、赛的是绝活,三个班组直接创效上百万元。
今天,就让我们把镜头对准这些“省钱达人”,看看他们怎样用“小改小革”撬动“大效益”。
镜头一:给风箱装上“电子鼻”,捡回66万
“漏风像捉迷藏,传统‘听诊’只能逮住‘大嗓门’。”
面对烧结风箱看不见、摸不着的微漏点,仪表班把传感器做成“电子鼻”,织成“感知网”。氧含量、CO、压力、温度四维数据实时进电脑,曲线一抖,漏点立现。
改造后,漏检率下降21%,漏风率直线下降,吨矿电耗降了1.8度,全年可创效66万元。
仪表班班长蔡永红拍着主机箱笑:“数据不会撒谎,它替我们捡回了真金白银!”
镜头二:一把毛刷“刷”出30万
筛2-3皮带机头,矿粉粘得像“狗皮膏药”,一条新皮带用不到一年就磨穿。烧结电工班盯上了扫地机器人,脑洞一开:把“家用毛刷”放大成“工业版”!
他们自制了电动毛刷清扫器,与皮带联动,矿粉瞬间“卷铺盖”。皮带寿命延长一倍,少换一条皮带,省下30万。 操作工乐开花:“终于告别铁锹‘挖煤’!”
镜头三:报废断路器“起死回生”
2#炉的77面高压柜运行11年,每次“罢工”都要等厂家、买备件,停机就是“烧”利润。
“求人不如求己!”2号炉电工班把单位的技能专家请进现场,把报废断路器拆成“教学积木”,线圈、触头、储能电机挨个讲;班员们边学边装,提升维修技能,5台“病危”断路器全部“复活”。
备件费零支出,检修时间从72小时缩到6小时,直接省了12.5万元。班长赵亮眯着眼笑:“技术在自己手里,省钱也长本事!”(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