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制前仅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到如今283项的跨越式增长,从传统钢铁制造到“5G+智慧工厂”的数智转型,方大特钢以科研攻关为纲、基层创新为目,编织出一张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全员参与的创新网络,用重点科研项目、小改小革成果、QC成果突破,书写了传统制造业的创新答卷。
科研攻坚:从核心技术到产业生态的破壁前行
作为江西省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今年以来,方大特钢持续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新立项49项科研项目涵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及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既有单齿辊破碎机篦板修复这样的设备升级课题,更有高应力板簧和高性能弹簧扁钢开发与欧标螺纹钢工艺研究,以及智慧仓库在钢铁企业中的研究与应用等。其中以高线减定径离合器系统国产化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例,该项目在达到甚至超越原有系统性能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国产产品可解决进口器件维护难题、降低成本,意义重大。
今年3月10日,方大特钢600MPa级热轧高强抗震钢筋入选《江西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5年版)》,该产品在确保优良的抗震性能前提下,较传统400MPa级钢筋的屈服强度提升60%,已应用于重点大型及超高层建筑,契合建筑行业绿色高效发展趋势。
专利进阶:从个体突破到体系化创新
专利数量的几何级增长,印证着方大特钢创新生态的成熟。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拥有国家专利283项,较改制前增长140余倍,成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利器”。
2015年,方大特钢电焊工甘荣刚和电气、自动化等领域工程师联手,造出第一台“悬臂式焊接机器人”,实现了堆焊自动化,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如今,甘荣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已自主研发多款焊接机器人系列装备,使企业自动化焊接生产率超50%,效率提升3倍以上,累计获40余项国家专利,并荣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此外,该公司鲍文戬劳模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荣获9项实用新型专利与20项软件著作权。2024年,其自主研发的《方大特钢进口矿运输管理系统V1.0》《方大特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V1.0》和《方大特钢资产管理系统V1.0》等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在优化企业管理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方面积极发力,让“软实力”成为企业发展的“硬支撑”。
小改小革:激活全员创造力
“投入降了,效益升了”是方大特钢小改小革的鲜明亮点。2025年1至9月,该公司申报小改小革成果1644项,累计投入资金607.04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14.13万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上不封顶”的提成奖励制度更是点燃全员热情。在众多小改小革项目中,轧钢厂申报的《弹扁线倍尺飞剪系统控制软件程序技术攻关》项目通过自主开发控制软件程序,在节省外委费用32万元的同时,有效提升弹扁线倍尺剪切精度,减少材料浪费。项目实施后,月度创效稳定在12万元以上;炼铁厂实施的《除尘点改造及操作流程优化提升烧结环冷机余热回收量》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烧结环冷机余热的充分回收,有效提升吨矿自发电量,月度创效20.6万元。
“这些小改小革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充分展现了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彰显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方大特钢相关人员表示,这些成果多源于一线员工的“金点子”,精准击中生产痛点。公司将持续鼓励全员参与创新实践,推动更多优秀的小改小革项目落地见效,为企业发展积蓄创新动能。
质量管理:创造价值增量
在质量管理领域,方大特钢已形成成熟的课题攻关机制。2010至2025年,共注册QC课题2402项,超2.2万人次参与,1941项课题取得成果,成果率达80.81%,其中获全国优秀QC课题12项、冶金行业优秀课题26项、省级优秀课题85项,年平均创效近3000万元。2024年,该公司员工申报的《实现耐磨螺旋堆焊设备无线远程自动化操作》QC成果获评全国一等成果,该课题通过创新实现设备无线远程自动化操作,大幅缩短开机准备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2025年,在江西省第四十六次质量管理小组代表大会上,方大特钢选送的6个QC成果在全省691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荣获一等奖的《烧结台车滚轮轴承自动加油装置的研制》QC成果,单次加油平均耗时19.44秒,效率提升超8倍,解决了人工加油不均匀、漏加等问题,降低高温环境下的安全风险。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车间里的工艺优化,方大特钢以“大科研+小创新”的双轮驱动,在钢铁行业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2025(第十四届)中国建筑用钢产业链大会上,该公司凭借良好的产品质量、市场口碑和品牌影响力,荣获“2025年度中国优质建筑用钢品牌(民营企业)”称号。创新,正在为这家传统钢铁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段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