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要闻精选

中钢国际:排头兵奏响“一带一路”钢铁高质量发展乐章

2023-10-24 11:10:00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中国际EP承建的土耳其Isdemir3050m3高炉EP项目。

 

  今年,中国际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际)在ENR(《工程新闻纪录》)“国际最大250家承包商”位列第78名,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之一,中国际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紧跟政策导向、抢抓机遇、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收获了“一带一路”钢铁建设的硕果,在全球40多个国家的冶金工程市场叫响了中国技术、提升了中国服务、塑造了Sinosteel MECC品牌。中国际已发展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成为不折不扣的“一带一路”排头兵,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实践者。

  1999年,中国改革开放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彼时的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中国际前身)还带有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该公司迎难而上、主动作为,选择向市场化转型,并把第一步迈向了海外,签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单——土耳其Icdas75万吨/年棒材轧机供货合同。

  2003年,该公司提出了“立足国内、开拓海外,重点是开拓海外市场”的发展战略,并在随后数年里签下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彼时中国出口海外最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包括土耳其3050m3高炉、300㎡最大烧结及6m、2×65孔焦炉项目,实现了中国大型高炉、烧结、焦化技术海外市场的突破。至此,中国际在海外站稳了脚跟,市场开拓也从土耳其延伸到日本、印度、南非等国家。

  加速出海,用自主技术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中国际紧跟国家步伐,明确了“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并签下中东250万吨/年带式焙烧机球团项目。

   

  中国际EPC总承包建设的中东SISCO 250万吨/年带式焙烧机球团项目。

 

  彼时,中国仅有少数钢铁企业采用带式焙烧工艺,且都依赖进口技术。中国际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力,看清了高炉炉料结构的变化趋势,通过坚持不懈的研发投入,在严苛的标准下形成了自主技术,并在中东项目成功应用。作为中国企业出口海外的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带式球团项目,该项目实现了中国带式焙烧机球团技术与装备零的突破,填补了技术空白,中国际实现了从依赖资源整合到以技术为核心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突破。

   

  中国际EPC总承包建设的Tosyali阿尔及利亚230万吨/年综合钢厂,为当地及周边钢材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后,中国际始终把技术创新放在公司发展的首要位置,目标直指强大的自主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实现工业工程总承包模式由“资源整合”向“技术为核心”的转型。该公司以不同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海外工程化应用为抓手,提升“以技术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了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和较为完善的国际化营销网络,较强且稳定的融资能力及较强的战略联盟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中国际EPC总承包的阿尔及利亚三期综合钢厂项目投产了。这个“一带一路”钢铁标杆项目,对中非双方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是北非最大的综合钢厂,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海外EPC总承包的全流程综合钢厂;是全球目前唯一从球团到直接还原铁+电炉炼钢+轧钢的全流程低碳钢铁生产线;在海外项目创造了逾5000个就业岗位,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该项目的成功,不仅验证了中国际具有完备的冶金全流程总承包能力,而且使其技术研发的耕耘结出硕果——带式焙烧机球团和材轧制2项自主技术都在项目中运用,先进性、稳定性处于一流水准,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际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和信心。中国际董事长陆鹏程表示,整个项目约10万吨的大型设备都是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效运输到阿尔及利亚奥兰;“因为参建各方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我们不仅把中国装备和技术带到了阿尔及利亚,也了解到全球的先进技术,为公司自身发展带来新的启发。”

   

  中国际董事长陆鹏程(中)、副董事长赵恕昆(右二)、常务副总经理化光林(左一)与Tosyali集团董事长(左三)、总裁(左二)。

 

  铸就“一带一路”绿色精品工程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中国主动作为、要实现“双”目标的背景下,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每个钢铁生态圈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陆鹏程认为,“一带一路”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带和优先领域,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顺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契合共建国家发展需求。“中国际坚定不移地投身‘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基于自身在低碳冶金技术及工程化方面的突出优势,积极助力海外钢铁企业实现绿色升级。”

  冶金是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一个前景广阔的解决方案。在我国签署《巴黎协定》后,中国际便开始布局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实践。2016年—2020年,中国际先后建设了阿尔及利亚2个250万吨/年DRI(直接还原铁)项目,并通过参与这2个世界最高单线产能的DRI项目,成为首个建设气基直接还原铁工程的中国工程技术公司;后又在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建设新的DRI项目。迄今,中国际在直接还原铁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和工程实践经验,有能力、有信心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除了冶金,中国际还在钢铁业其他碳、降技术路径方面下足功夫,大力推进低碳冶金技术的创新和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了以高炉低碳化、带式焙烧机球团、直接还原铁、冶金、高效材轧制、薄带铸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资产管理与咨询为核心的低碳冶金工程技术体系。中国际基于支持钢铁绿色发展的全流程系统服务技术集成能力,为共建国家提供更多节能环保、互利共赢的中国方案,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中国际EP总承包建设的土耳其Tosyali1800mm热连轧项目。

 

  以2021年签订、目前全速推进建设的Tosyali四期短流程综合钢厂为例,项目采用气竖炉直接还原铁—电炉炼钢生产路线,大幅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显著提升钢铁的绿色、高效、洁净生产水平。其中,直接还原铁项目吨产品碳排放量约为0.5吨~0.6吨,相比以煤为还原剂的炼铁工艺,碳排放量降低约60%;自主研发的带式焙烧机球团技术,在减少铁前污染排放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全磁铁矿生产时工序能耗低于18Kgce/t,进一步增绿降耗。

   

  土耳其Tosyali1800mm热连轧项目投产,中国际董事长陆鹏程(中)、项目经理陈金英(右)与业主代表热烈交流。

 

  近几年投产的阿尔及利亚400万吨/年选矿厂、南非100万吨/年铂矿选矿厂、印度尼西亚480万吨/年旭阳焦化、俄罗斯MMK250万吨/年焦化等项目,都受到了客户的好评。这显示出中国际坚定不移地践行绿色建设“一带一路”项目,发挥拳头技术产品优势,并通过低碳冶金技术与装备创新,实现了中国装备、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从“出口”到“融入”的转变。

  客户至上,超越期待

  2023年6月14日,中国际EP总承包、采用中国自主设计及成套设备土耳其Tosyali1800mm热连轧项目热,成功打造了中国输出海外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热轧产线。作为中企在海外总包的最大规模热连轧项目、土耳其2020年来最大的冶金投资项目,它更是我国在先进热连轧成套技术装备出口方面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的热轧生产装备技术由上世纪80年代初完全依赖进口,到21世纪初逐步实现国产化,再到今天将自主的技术装备成功输出海外的发展历程。

  通过这个项目,中国际不仅再次展现了中国技术和装备的“硬实力”,而且用实际行动深化了与客户的友谊。

  面对肆虐的新肺炎疫情和土耳其强震,中国际工程师们坚守“客户至上、超越期待”的理念,以勇担当与攻坚克难扛起了钢铁人的“脊梁”,展现的契约精神赢得了土方的高度肯定。

  不止1800mm热连轧项目,中国际对于其建设的每个“一带一路”项目都是如此。前文提到的中国际总承包的印尼、阿尔及利亚、土耳其、南非、俄罗斯多个冶金项目都在近几年投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激荡的背景下,这些项目的稳步前行,不仅展现了中国际的强劲韧性和旺盛活力,而且筑牢了与共建国家的“连心桥”。

  正如陆鹏程所言,中国际把客户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打造诚实守信的品牌。“正是牢牢坚守‘客户至上、超越期待’的文化,公司没有做过海外项目,做到了‘承揽一个项目,树立一个品牌,开辟、巩固或扩大一片市场’,彰显了作为中国企业的格局和担当,也让我们和合作伙伴的互信更加深厚、连接更加牢固。”

  自中国际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截至2023年9月底,签订国际合同额达151.29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合同签约额达144.55亿美元,占比高达95%。

  10年,是回望看收获的节点,也是总结再向前的契机。站在“一带一路”十周年的节点上,中国际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业绩与成绩硕果累累,同时,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心也坚定无比。

  中国际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立足“国际化”“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坚定不移担起排头兵的责任;用一流的中国技术和装备,擦亮中国企业的金字招牌;用真诚的态度和服务,架起更多“连心桥”;用砥砺奋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奏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钢铁乐章;为谱写中国宝武建设世界一流伟大企业新篇章,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温晓霞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