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建 赵居新 王蕾
10月1日7时许,晨曦初露,当大多数人享受着假日的晨梦时,山钢股份型钢厂小型车间副主任李发宏,已经开始了他的轧线丈量。当天,是他的生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6岁华诞。
22年前,李发宏大学毕业后来到型钢厂,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设备主任,他的生日几乎都是在班上度过。节日期间,人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李发宏要求对设备提级管理,越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保障产线平稳运行的责任就越发重大。
国庆期间,小型线主要生产228型履带钢,属于山钢“招牌菜”产品,为保证国庆期间生产顺行,节前李发宏已经带领点检组对设备进行了全面排查。10月1日上午,李发宏多次穿梭在林立的设备群中。他时而侧耳倾听减速箱的运行声音,判断是否有异常振动;时而用手背感知电机外壳的温度;时而紧盯控制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就像可以穿透设备的探测仪,不放过任何潜在的隐患。到当日12时,轧辊已累计过钢2000余吨。由于这种大型履带钢对轧辊磨损较大,为保证轧制精度和轧制效率,李发宏要求更换上备用轧辊,以便随时应对切换。李发宏索性把“办公室”搬到了轧机旁,与操作工、点检员紧盯每一个环节,45分钟后,轧机又恢复了轰鸣,他才信步赶往食堂。“看国庆阅兵,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在车间里,我看着产线生产出的精美的型材,同样感到自豪。”李发宏动情地说。
同一天,在山钢股份型钢厂中型生产线上,轧机正以火热的节奏轰鸣运转,点检员马波胸前的小国旗就随着他的脚步在轧机间摇曳。与李发宏一样,41岁的马波也是一位在岗位上过生日的坚守者。
“双重生日,双倍责任!”马波笑着说,眼里闪烁着自豪。国庆假期正是生产的关键时期,设备稳定运行容不得丝毫大意。只见他手持听筒,俯身贴近“正待检阅”的轧机,耳朵捕捉杂音,指尖感知温度,目光如炬审视每个部件。他的生日,从来不是在餐桌前开始,而是在轧机旁启程,工作18年,每逢国庆,他总会主动申请值班。“和新中国同一天生日,这份荣耀让我觉得坚守岗位特别有意义!”
在轧机装配区,马波就像一位钢铁“听诊人”。他敏锐地捕捉到即将投入运行的BD轧辊机下定位块的尺寸存在异常。这个看似微小的尺寸偏差,如同精密齿轮间的一粒沙砾,若不及时处理,将导致钢材在轧制中发生扭转,后续精轧工序调整困难,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还会造成“废钢”,给企业带来损失。马波迅速锁定隐患,立即对定位块进行切割处理,不到20分钟,一场潜在的生产隐患被悄然化解。“在生日这天,能在岗位上排除隐患,这比任何生日蛋糕都让我觉得踏实。”马波朴实的话语里,折射出一名钢铁工人沉甸甸的责任担当。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无数像李发宏和马波一样的劳动者,正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他们用安全帽代替生日帽,用听筒代替蜡烛,用油污作“彩妆”,把个人生日的欢欣,转化为守护大国振兴的专注。
《中国冶金报》(2025年10月10日 01版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