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 “设计”一词在陕钢集团龙钢公司既陌生又神秘,大多人并不清楚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肩负怎样的责任?而设计工作者自身更是低调,他们从不居功自傲,谦虚地自称为企业发展的“添砖人”。
设计之路没有止境,设计之人就像修道路上的“苦行僧”,既经历了“破茧”的痛楚,又享受着“成蝶”的幸福,在探索中前进,在挑战中成长,冰火两重天中百炼成钢。
喜爱,可抵岁月漫长
让人好奇的是,是什么让设计人一代代薪火相传,又一次次直面挑战?他们用行动简单而又执拗的回答,“因为喜爱”!
53岁,追随时代脚步,再次扬帆启航。
在设计室有个姐姐,已经53岁了,堪称元老级人物,岁月没有因为她的努力,而格外厚待,朴实无华的她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显老,因此,也更显亲切。她其实就是大家嘴里的“老任姐”。
53岁的她,作为专业的顶梁柱,仍然挑着设计的大梁,站在年轻人前面,披荆斩棘、开路冲锋。记得,煤气智能化项目初次提上日程,牵涉几千米管线、一百多台脱水器、点位遍布全厂区,只就线路梳理、控制点定位,就让人头疼。老任姐不推诿、不气馁,三伏天三十七八度的天气,顶着烈日,跟着主体单位熟悉点位、陪着厂家看现场,一进生产区就是一整天,年轻人都有点扛不住。可老任姐却从不喊苦、不喊累,回到办公室后,第一时间整理资料,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一步步完善方案,成为设计室吃苦耐劳的最好榜样。
一有空余时间,她还争分夺秒地学习设计专业知识和最新设计理论,你问她,都这把岁数了,怎么还这么好学,她会笑着说,趁着还能学得动,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设计室的“老任姐”,她还在设计的路上坚持努力向远方前行。
“别说,看‘规范’还真是我唯一的爱好。”
杨拓,25岁,设计室年龄最小的。这个年龄的男孩,大多喜欢用游戏打发业余时间,而他却是个例外。你问他,没事在家干什么,他总会说看“规范”。你再问,他就答,“看‘规范’比干别的有意思多了,这是我目前唯一的爱好。”
他绝不是说说而已。自从他认识到,要拿下设计工作,就必须每天加足马力学习,仅凭上班的间隙学习根本不够。他就每天早上班晚下班,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学习,为了节约时间,他还专门申请了单身宿舍,一星期只回一次家。就这,有时候中午也不休息,提前坐在工位上学习。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每天上下班都背个双肩包,而双肩包里永远有一样东西——各种建筑设计规范。有几次下班同行,发现他一上车就看各种建筑设计课件。其实,内行都知道,“规范”是极其晦涩枯燥的东西,像他这种学法,是需要超乎寻常的意志和毅力的。
每每看到这个小年轻因为喜爱设计而努力的样子,就让人情不自禁为他竖起大拇指!
匠心,不惧未知之困难
对设计工作者而言,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每一套蓝图的落成并不意味着设计工作的终结。只有拥有一颗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的“匠心”,饱含不怕未知之困难的勇气的设计工作者,才能配得上“设计人”的称号。
每个设计任务,都是一次新的挑战。
“设计者有经验是好事,但干事完全凭经验,不懂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就有待考究了。从事设计工作二十多年,我认为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是全新的,从没有照搬按样设计这一说。”工艺专业高级工程师晋丽萍这样说。
众所周知,每一个建设项目的提出都有它的特殊意义、现实背景以及历史条件等,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提出的即便具备相同功能的设计项目也不能称为同一个设计。项目无论大小,作为设计者,必须全力以赴、同等对待,从了解现状入手,理清重点,做好设计理论与建设实际的衔接,统筹兼顾,更重要的是要从主体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不生搬硬套、不闭门造车。即便设计任务再为艰巨,设计条件再为苛刻,也不能凑合、将就,必须一马当先、排除万难,因为一个好的设计,可以给职工带去福音,给管理带去便利,给公司带来效益。
接到设计任务的那一刻起,就必须做好迎战的准备,这样才不负“匠心”所托。
选择了设计,就选择了终生负责。
“呀,小文姐,你长白头发了。”同事小张惊讶地说道。“真是大惊小怪,干设计工作谁还不长几根白头发。”大家反驳道。或许,不知情的人觉得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不就是一份工作吗,有这么严重?回答是肯定的!
“每每遇到大项目,晚上就睡不踏实,做梦都是设计和施工,还有项目投运后的突发状况……”师小文说道。“每年的雨期我过得都特别煎熬,生怕遇到持续性的特大暴雨,担心排水,担心厂区生产安全。”
其实,每个设计工作者都时时为自己的设计项目捏着一把汗,因为设计工作从没有完成和责任终结之说。谁负责的项目,谁就得负责到底,哪怕离职、哪怕退休,一旦有事,就得做好分析成因、承担责任和提出补救的思想准备。
这种准备是压在每个设计工作者心头的一块石头,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才让他们更加谨慎,更显担当,不惧怕未知的种种困难。(赵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