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扎根现场,开拓创新
围绕重庆钢铁原料质量
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及应用
将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
充分融合
将自己打造成为原料质量把控“戒尺”
他申请专利55项(授权专利16项)
认定技术秘密11项、发表论文10篇
创新创效近千万元
他就是重庆钢铁制造管理部
李兴龙
近日
他还荣获了
中南钢铁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殊荣
牵头开展炼焦煤煤岩及其小焦炉
实验研究
他扎根现场开展创新工作,牵头开展炼焦煤煤岩及其小焦炉实验研究,将煤岩标准偏差、炼焦煤焦炭热强度纳入炼焦煤质量评价,并作为采购结算,完善了炼焦煤质量评价指标,解决了炼焦煤质量评价不合理的问题,弥补之前重庆钢铁炼焦煤质量评价指标无法对炼焦煤混煤情况和结焦性能进行评价的缺陷。制定炼焦煤通用标准时,他将单品种炼焦煤小焦炉焦炭热强度指标纳入了中南钢铁统一标准之中,随即在中南股份和鄂城钢铁推广应用。
单种煤小焦炉焦炭热强度纳入采购结算以来,维护重庆钢铁利益700多万。
攻坚克难、降本增效
在谈及如何全面落实重庆钢铁降本增效重点工作的时候,他笑着说过:“我们做技术工作的,主要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在岗位上将专业技术转化成为降本增效手段,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价值”。
作为一名焦化配煤技术人员,他深知,高强粘比就是高成本。2023年重庆钢铁强粘比高达68%,较鄂城钢铁偏高10.8%,强粘比巨大差距,造成了重庆钢铁配煤成本居高不下。李兴龙牵头通过提高炼焦煤G值、Y值、岩相以及小焦炉检测频次,按日跟踪筒仓内炼焦煤品种以及进厂批次切换,建立炼焦煤质量“三道防线”实现炼焦煤带成分入焦炉等措施,进一步促使强粘比得到有效控制,2024年6月重庆钢铁强粘比下降至58%,强粘比大幅下降有效支撑了配煤成本的改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继续以青春之风采,绘染岗位之荣光,做一名敢闯、敢干、敢拼的新时代优秀青年”,这是他的座右铭。
他将实践作为提升自己、助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将专业技术、工作态度作为攻坚克难、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紧紧围绕原料质量把控、配煤技术提升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