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叶 王天宁 通讯员 刘晓涵
近来,山钢集团旗下莱钢银山型钢板带厂宽厚板线打破月度入库量、轧制量生产纪录,标志着产线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15年的发展历程,镌刻为一卷长书,记载着这条宽厚板线从投产到建成,从“一张白纸”到“异军突起”,从蓄势积能到奋力赶超的历程。
抓好管理与创新
实现效率突破
2009年,莱钢银山型钢厚板生产线建成投产。这条产线拥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装备,代表着当时国内宽厚板生产的一流水平。
然而,产线建成了,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一是市场开拓难。宽厚板在当时是一种新产品,市场开拓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二是钢种开发、产品认证、设备改造难。这也成为了制约产线产量、提升品牌影响力的瓶颈。三是生产组织难。尽管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与操作工参与了设备安装与调试,但在短时间内熟练驾驭该生产线也并非易事。
怎么办?等,等不来用户;靠,靠不来生产顺行。“钢铁市场处于低谷时,宽厚板生产线每个月只有12万吨左右的产量,产线随时面临关停。大家都在思考:出路在哪。”该厂主任张长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感慨万千。
当时产线采用单机架轧机,很多人都认为轧制效率已经达到最高水平。效率怎么提?没有经验,没有先例,纯粹是摸着石头过河。“要改变当时的状况,必须从抓好管理和技术创新入手。”张长宏表示,“板带人”面对挑战,一手抓生产组织,一手抓开拓市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2010年,宽厚板线首次实现月产12万吨厚板产品目标;2020年7月份,月产量首次突破13万吨大关,达到13.02万吨。历经10年,月产量实现了新突破。
向极致进发
实现月产“三级跳”
在新的市场挑战下,如何向极致进发,让效率更进一步?
面对提产量、提效率、保质量等要求,莱钢银山型钢板带厂从钢坯热装热送、生产计划组织、轧机时序优化、智能剪切等方面,相继开始探索智能计划组板、板坯智能识别、智能在线表检等全方位自动化升级系统。
“我们在行业内首次接触智能剪切,无疑是第一次‘吃螃蟹’。”该厂副厂长秦港说,国内智能剪切系统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没有资料、没有经验,凭着“做就要做好”的信念,宽厚板线职工从零做起、脚踏实地,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全力以赴。
2021年,宽厚板线与山钢研究院、东北大学、山信软件共同研发的行业内首套基于机器视觉的宽厚板智能剪切系统投入使用。该项目可实现钢板全长度、侧弯量、头尾部不规则的实时在线检测,根据产线情况,制订最优剪切方案,剪切效率由原来每小时150吨提升至每小时171.1吨。这一项目填补了国内钢厂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剪切效率大幅度提升,带动了轧制技术优化。2022年,莱钢银山型钢板带厂提出修改外方程序,每支钢板缩短了10秒钟的轧制时间。在此基础上,该厂还先后完成了19个程序改善项目,为宽厚板线提产增效提供了坚实基础。
立足于技术创新,该厂职工经历风雨见到彩虹,体会到了技术突破的甘甜。
2022年3月份,宽厚板线实现月产14.05万吨,2022年4月份实现月产15万吨,2023年10月份实现月产16万吨,2024年7月份再次打破月产纪录,创历史新高。
持续破题
产线盈利能力提升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虽然山钢宽厚板产品已在市场上声名鹊起,但品种较为单一、缺乏配套服务能力,产品对客户没有足够吸引力,企业在市场上还没有话语权。
如何破题?莱钢银山型钢板带厂聚焦发展目标,结合产线实际,以产品结构为基础,制订“一线一策”生产模式,不断提升产线盈利能力。
以优化生产节奏为主线,该厂制订“最优生产组织模式、最佳制造工艺路径”提效方案,加强与炼钢厂的沟通交流,制订“连铸—轧制”一体化管控计划,根据连铸坯生产情况,及时优化生产组织,提高热装热送率,降低能源消耗。今年第2季度,板带厂热装热送率达到71.24%以上。
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目标,优化调配资源。板带厂人力部门分头建立专业协调工作小组,各专业间根据情况定期开展研讨,相互交流情况,各自取长补短,实现成果共享,相互促进提高。
与此同时,该厂加强与山钢股份营销总公司的沟通对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为驱动”的服务理念,以提高连铸坯单重为基础,增加品种钢订单比例,按照“班产保日产、日产保周产、周产保月产”的管理方式,动态调整生产计划,全面分析市场情况与产线效益,加快优势产品、拳头产品培育步伐,为产品创效提供有力保障。
“提产增效是一个不断奋进的过程,每个‘板带人’都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拼搏精神、创新精神,企业的长足进步,凝聚着所有板带人的聪明智慧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板带厂党委副书记、厂长孙正旭表示。
《中国冶金报》(2024年11月27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