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钢铁轧钢厂生产现场,有这样一个熟悉的身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自己成长的拼图中不断嵌入一块块努力的碎片,用行动践行着一名设备人的职责,他就是轧钢厂张瑜。
设备状态的“守护者”
今年35岁的张瑜,作为一名自动化技术专业人员,常年穿梭于飞速运转的设备之间,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他对设备维修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无论是电气线路故障还是程序控制问题,总能迅速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每台设备“健康上岗”。
三季度,厚板产线精轧AGC位移传感器数据存在偶发性跳变,虽然对生产影响不大,但是对此他并没有选择忽视,排查传感器本体、线路、远程站,更换远程站供电电源......经过他各种“折腾”彻底消除了数据跳变。“这个犟拐拐,一点‘小事’,他总是要折腾出个答案才放心。”在同事眼中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一根筋”。在他的精细管理下,三季度轧钢厂的自动化事故时间较一、二季度平均减少55分钟,7-8月,厚板产线自动化L1系统更是做到了零事故运行。
年修技改的“排头兵”
三季度,热卷产线的年修技改如火如荼,作为技术骨干的他,负责精轧区域自动化的调试工作,他每天身揣对讲机,在现场、电气室、集控楼三点一线来回奔波,他的微信步数每日都在1.5万以上,“5+2”工作制已是家常便饭。
“年修技改时间有限,自动化系统又面临着全面升级,一丁点儿失误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必须每天紧盯调试进度”。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技改项目,他加强协调沟通,协同设备厂家和各工序一起紧盯调试曲线及设备状态,保证项目的有序推进。
一个月下来,他整个人瘦了一圈,同事们见了都打趣他,“嘿,张瑜,你这减肥效果比健身房还强啊,身材是越来越有型了哟!”
攻坚克难的“急先锋”
热卷产线升级改造后,数据异常、检测信号不稳定......各种自动化故障频繁“蹦”出来,如同一座座沉甸甸的大山,让作为自动化主管的他倍感焦虑。有一天刚下班到家,他便接到了“2号卷取卸卷小车位移传感器数据偶发死值”的消息,随即换上工作服便火速赶往厂区,由于现场线路复杂,他同现场技术人员一起足足处理了13个小时才将设备恢复正常。
“作为一名设备人,守护设备稳定安全是我们的职责,也是义务,我们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嘛。”在热卷产线升级改造调试爬坡期间,他针对托盘运输区域提出了86条攻关措施。成功解决了托盘小车检测信号不稳定、托盘数据传输错乱等一系列难题,托盘运输效率提升了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