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郎云鹏,今年34岁,是首钢长钢工程的一名检修电工。
老话讲,艺多不压身。入行至今,郎云鹏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忘初心,对工作负责,对自己维修的设备负责。长钢之星、首钢之星、长治市五一劳动奖章、钢铁行业“最闪耀的星”、山西省“青年岗位能手”……多重盛名之下的“手艺人”。
上班第一天,师傅牛旭红就告诉他,耐心钻研技艺,一技之长是最好的生存方法。多年来,郎云鹏把这句话作为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一刻都不曾忘记。既然选择学习手艺,那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就这样,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换灯泡,接电焊机,铺线,接线……一年后,才开始真正的上手干活。直到这时他才知道,任何工作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就拿S120变频器中最基础的来说,从设备操作到运行原理均为全英文,对设备的不了解,再加上英语底子本身就薄,“驾驭”它难上加难。为了尽快了解该设备,郎云鹏平时注重学习,跟在师傅身后,密切观察师傅的一举一动。业余时间,郎云鹏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练习中。网上查、反复练、不断试,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百遍,与极致较劲,和精益死磕,就这样,他自己也记不清到底练习了多少次,靠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把它拿了下来,也为他后来接触变频器维检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秉承匠心一路前行。在基层摸爬滚打的日子,使郎云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为自己能够参与各类设备维修任务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6号连铸机火切机限位接近开关频繁烧损,需要在开机状态下进行更换,因所处环境温度高、空间小,处理故障给维修及岗位操作人员带来一定的考验。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郎云鹏从设备硬件入手,翻阅资料、查找缺陷,通过不断地对比,提出了更换耐高温限位,以减少更换频次的建议。为此,他长时间蹲守在机旁,顾不得高温的炙烤,精细记录设备运行时间,制作时间自设定控制程序,实现不断更新定时控制,达到实时在线检测控制和记录的效果,成功地解决了人工开机状态下更换的问题,降低维修强度的同时安全系数得到显著提高。
炼钢物流系统呈分布式串接,由一台设备接入另一台设备,环环相扣,当中间设备出现断电、损坏时,大批量的物流传输会进入瘫痪状态,问题查找难度大、耗时长。接手这一任务后,郎云鹏先着手物流通讯原理的学习,了解硬件设备的功能,网络的传输以及信号的传递。经过前期准备,他提出了将分布式改为集中式的建议,利用多个小系统并网形成大系统,由物流总机直接对接各区域系统。经过半个月的奋斗,团队成功将物流系统改造,将问题集中化,发生故障后可直击问题点,实现定点故障查询,耗时短,有效解决了电气难题。
如果说日常的维检是对郎云鹏技能的打磨,那么参加技能大赛无疑是一场挑战。实践证明,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郎云鹏才渐渐找到了兴趣所在——电气工控领域。
2018年,郎云鹏参加了长治市第七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逼”自己尝试一把。从接到比赛通知到初赛,仅仅两个月的时间。白天正常上班,留给自己备赛的时间只有晚上,每天下班回家吃完饭,他便开始理论学习、编程,用提前准备的电气配件动手练习。那段时间,他真的很投入,凌晨两三点还在练习是常有的事。可以说,这两个月的备赛比之前的三四年都更努力。
因为没有参赛经验,他十分紧张,加上在工作中做的都是基础工作,在编程和实操方面,都是靠自学,所以对于决赛,郎云鹏没有任何信心,甚至有放弃的念头。后来,牛旭红师傅找到他,不断开导他:“人生很短,不管做什么,拼搏过,就不会后悔。”师傅的鼓励坚定了他走下去的信心,最终,在决赛阶段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此后,郎云鹏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多,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如果前期工作‘失之毫厘’,结果必将‘谬以千里’,干技术活儿,尤其是电气看不见摸不着,更需要不停地学习和较劲。”2020年11月,接到参加山西省技能大赛通知的当天,他就开始收集相关资料,针对文件信息进行单体和系统训练,从画图、布线、工艺、程序等方面入手,通过不断地剥(剥线)、穿(穿线号管)、压(压线鼻子)、对(对线号点位置)、接(线路对接),一步一步走,一项一项练,靠着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
近年来,首钢长钢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晋升、激励制度体系,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在该公司的引导带动下,得益于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先进的数字技术,郎云鹏也开始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带动更年轻的职工学习提素,将自己学习提升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开设“单点培训”,通过编写实验小教程、开设小课堂等形式,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分享给更多的人,通过交流实现技术技能的不断传承不断突破,为该公司经营生产顺稳运行提供技能支撑。
“维修电工是门手艺,更是一份责任。”扛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郎云鹏愿意在钢花飞舞的热土上精进不休,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每一台设备都焕发新生,让每一道电流都奔腾出钢铁温度,为生产顺稳高效运行贡献自己的最大能量。(史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