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林海
今年初以来,我国钢材市场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经济平稳向好的背景下,年内钢材市场走势如何?国家提出“持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如何落地执行?美国频繁挥舞“关税大棒”,如何应对?“两新”“两重”政策不断加码,需求端如何发力?钢企、钢贸商又该如何稳住基本盘?
4月25日,在第二十一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主旨大会召开期间,钢之家网站创始人、董事长吴文章接受了《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针对这些问题分享了他的思考与见解。
《中国冶金报》记者:您如何看待今年初以来我国钢材市场运行态势?年内钢材市场走势如何?
吴文章:今年第1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投资、进出口、消费等主要指标表现良好。
从行业层面来看,我国钢铁行业整体实现平稳运行。总体来看,今年我国钢材市场行情将呈现“三低”态势。一是低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二是低价格,包括原料价格和成品价格。当前,我国钢材市场处在全球价格洼地。三是低效益。在“三低”态势影响下,今年我国钢材市场总体将呈现弱平衡格局,钢铁企业盈利水平将在盈亏线附近波动。
《中国冶金报》记者:今年3月份,国家相关部委明确提出今年将“持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1季度我国粗钢产量同比上涨0.6%。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您认为今年钢铁行业应如何控产?
吴文章:我始终认为,钢铁行业控产要做到“三管齐下”:一靠市场力量,靠市场倒逼去推动产量下降;二靠行政手段,如超低排放是否达标;三靠法律手段,如环保执法等。
特别是对于钢铁企业来说,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控产,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而不是以规模为中心;要坚持“三定三不要”(以销定产,不要把产品变成库存;以效定产,不要产生经营性亏损;以现定销,不要把现金变成应收账款)经营原则。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市场节奏,例如在钢材价格阶段性下跌时主动减产,在市场开始恢复时再逐步复产。
《中国冶金报》记者:近期,美国频繁挥舞“关税大棒”的行径严重影响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稳定运行,国内钢材市场预期面也受到扰动。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您认为今年我国钢材出口格局将如何变化?
吴文章:美国掀起的关税纷争无疑对全球经济贸易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带动了全球需求的整体下降。美国这一行径的目标十分明确——中国,但从中美两国经济互利的角度来看,美国对华加征畸高关税也不可持续。
实际上,美国高关税政策对我国钢材直接出口影响并不大。2024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约1.11亿吨,折算成粗钢也仅占我国粗钢产量的11%,而我国生产了全球超过一半的钢。那么为何在我国仅出口1亿多吨钢后,就容易引起其他国家反倾销、反补贴?我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钢铁是工业的粮食,任何国家都想把“粮食”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影响要从短期、中期、长期3个维度来看。短期来看,美国这一行径将导致我国钢材出口萎缩。中期来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全球供应链离不开中国。长期来看,如果美国高关税政策持续,就有可能导致全球产业版图重构。对于我国钢铁行业而言,要坚持“鼓励高端、限制低端、打击非法”的原则,做到合规出口。
《中国冶金报》记者:当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消费措施,加快推动“两新”“两重”政策不断加码,但有一些市场人士认为今年需求格外“冷”,您有何体会?您认为今年需求端将如何发力?
吴文章:2024年以来,我国钢材需求总体保持相对稳定。需要关注的是,近两年来,对钢材需求产生较大影响的不仅仅是房地产。
202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让12个高风险债务省份全面暂缓基建项目。随着部分地区“铁公基”被叫停,基建领域用钢需求有所减弱。
实际上,“两新”“两重”对钢材市场的拉动效应并不强,新能源领域的光伏、风电等对钢材需求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但从需求总量来看,这些领域的拉动作用也相对有限。
《中国冶金报》记者:结合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形势,您对钢企、钢贸商有哪些建议?
吴文章:可以说,在当前行业形势下,最确定的因素就是不确定。因此,无论是钢铁企业还是钢贸商,能做的只有牢牢守住基本盘,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对于钢铁企业来说,要实现稳健经营,切忌冲动或盲目投资,有效益就生产,没效益就减产;不要让企业“失血”,或者不大规模“失血”。对于钢贸商来说,要守住自己的基本盘,有生意就做,没有生意至少可以把队伍稳住,即使亏损也要保持在自身能承受的范围内。
有句话叫“春江水暖鸭先知”,鸭会先知是因为寒冬的时候就已经在水里游了。市场的“寒冬”只是暂时的,如同冬天终会过去,春天必将到来。无论是钢铁企业还是钢贸商,只有坚持在困境中前行,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才能在市场回暖时迅速抓住机遇,实现逆势上扬。
《中国冶金报》(2025年04月29日 07版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