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惠平
实习记者 贾林海

图为李世平代表
“过去的一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战胜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每个人都很自豪,每个人都了不起!”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宝武集团中南钢铁总裁、党委副书记李世平激动地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分享了参会感受。
宏观利好为行业
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着眼于2021年发展,更为未来5年甚至2035年远景目标做了筹划和布局,并制定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具体措施。”李世平评价道,“这是一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好报告!”
李世平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我国GDP增速达到6%以上的目标,意味着我国经济运行将向常态回归,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将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积极影响,钢材需求也将稳中有升,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新动力。
尤其是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李世平特别提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传统制造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世平介绍,2020年,韶钢克服了疫情多变等因素,全年产量、产值、利税均创历史新高。在“十三五”期间,韶钢积极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全面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特困企业”,一跃成为中国宝武范围内经营管理能力、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品转型升级能力均较为突出的优秀企业。2018年12月份,韶钢智慧中心投运,不仅引领了我国钢铁行业进入智能时代,还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行业要在三大源头上
做足降碳文章
李世平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这更加要求钢铁行业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我国钢铁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的大户,占全国碳排放量的约15%。李世平建议,在规划源头上,要坚决落实产能、产量双控的要求;在制造源头上,要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头部企业对存量企业进行重组,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在需求源头上,要强化需求侧管理,推动建筑行业用钢量提升,降低碳排放。
2021年,中国宝武率先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的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同时,中国宝武将以科技创新打通钢铁行业低碳发展路径,创立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建设面向全球的低碳冶金创新试验基地;以智慧化、精品化实现极致的碳利用效率;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严控能源消耗总量。
在中国宝武的带领下,中南钢铁也将积极探索短流程冶炼工艺,在广东省及相关省(直辖市、自治区)布点网络钢厂,全面推进低碳转型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区域化平台优势
李世平代表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预计中南钢铁今年底管理的钢铁产量将超过预期目标,其中整合广东省内存量企业产能超过500万吨,为广东省钢铁存量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他透露,作为中国宝武在中南地区的区域化平台,中南钢铁未来将全面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助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和广州市总部经济建设。中南钢铁将充分利用中国宝武的管理、技术、人才、品牌、资金等资源优势,对区域内钢铁企业进行深度整合,按照专业化整合、产业化发展、平台化运营、生态化协同、多元化混改的总体思路,提升钢铁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搭建“一总部多基地”管控模式,实现“极致高效率、极致低成本”,促进钢铁产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振兴上,中南钢铁将充分发挥广东省经济“排头兵”和中国宝武行业龙头的带动作用,集聚高端要素,吸引上下游相关产业企业聚集,带动和提升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中西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共同构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
同时,中南钢铁将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辐射东南亚市场,布局海外钢厂,开拓钢铁领域的合作共赢,推动形成华南地区与西南地区、东南亚地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