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三彩
3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既彰显了中国的国际担当,又对国内启动碳减排相关工作发起冲锋令。
其实,自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气候雄心峰会等场合提出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制造业掀起了讨论的热潮。钢铁业碳排放量在国内占比为15%,作为碳减排大户,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度也在持续“升温”。
“我国力争实现在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是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碳排放主体绕不开的挑战,必须马上付诸行动。”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在中国冶金报社组织的“走向碳中和”两会云客厅集体采访时如此表示。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钢铁行业从来不乏行动的勇气和实力。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钢铁始终奋斗在蓝天保卫战、超低排放攻坚战等多个战场,高效、圆满完成各项使命任务。“十三五”以来,中国钢铁工业通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加废钢比,大刀阔斧开展超低排放改造等全方位的绿色发展行动,基本实现产城融合;2016年~2019年,钢铁工业能耗一路下降,相当于节约了4.8亿吨标准煤的能耗,为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增添了强劲的“钢铁”动力。新征程,再出发。面向未来,我们仍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看到问题、提高认识、抓紧行动。
当务之急是要提高站位。碳达峰、碳中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它们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于钢铁行业而言,当以辩证思维看待挑战与机遇,以更高的站位担当作为。正如钢铁行业的代表、委员所说,一方面,钢铁行业目前面临环境和资源两大强约束、超低排放改造和碳减排双重挑战,压力不容小觑;另一方面,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钢铁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的低碳材料,我们大可借此机会倒逼技术突破、能源革命、管理模式变革,培育出我们的低碳竞争力。鉴于此,钢铁行业亟须认清形势、提高站位,将其视为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时代机遇,化碳达峰、碳中和的压力为动力,以全球视野、从国家高度,全力以赴克难攻坚。
当务之急还要“扎实”行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扎实”二字,对钢铁行业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务必高质量开展的要求。欧盟留出60年左右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而我国将这一目标定为30年,中国体量更大但时间缩短一半;工信部于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将中国钢铁碳达峰的时间点比国家目标向前推进了5年。而行业第一大钢企——中国宝武则在此基础上又将目标敲定至2023年,河钢集团定于2021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于2022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体现速度,更体现决心。时间之紧迫,任务之繁重,可见一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这项系统性变革的进程中,务必抱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仔细论证,积极、审慎配合政府机关做好碳排放核查工作,明确自身工艺特点、碳排放强度,有针对性地确定低碳发展技术路径,制订出适合自身的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一步一个脚印高质量完成任务。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坚信,在环保攻坚的战场上越过激流险滩、突出重围的中国钢铁,必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征程上步履坚定,一往无前,再写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