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7月份,中国累计出口钢材6122.7万吨,同比增长21.8%;累计出口板材4163万吨,同比增长28.4%。板材出口量占比超过2/3,成为今年出口量和增幅最高的品种。对比同样是行业低谷和出口高峰的2015年,当时全国板材出口占比为43.1%。
出口持续增长的背后,是国内板材供需差距的拉大。而出口结构的变化,似乎映射着板材步了长材后尘:都是从疯狂扩产,到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再到扎堆出海。
过去十余年,中国钢铁已经历几个周期。伴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众多钢铁企业的产品结构也随之调整。但遗憾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调整思路却是以“不变”应万变,即盲目跟随眼前的市场形势来调整结构。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不变”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官僚主义作祟。企业面对趋势的变化缺乏思考,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其背后根源,可能是部分决策者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不足,无法对形势做出正确研判;可能是不能够及时了解实际情况、听取切实可行的建议。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决策者出于某种利益考量,“不惜代价”也要先把项目推上马,眼下数据弄漂亮最重要,“我走以后,哪管洪水滔天”。
二是短期效益至上。前几年,笔者到一家钢厂调研,技术人员说:“我们准备上板材产线呢。”有同行的专家问,现在很多企业都计划转型生产板材,不怕过剩吗?那位技术人员听了有点无奈:“我们也听说了,甚至周边的钢厂也有类似的计划。但领导说板材赚钱,要赶紧上产线搞这个。”专家又问,那要不要在产品上做点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呢?技术人员说:“领导讲了,不用弄那些‘乱七八糟的’,创新成本会高很多,别人卖什么赚钱,咱就卖什么,到时候咱们卖便宜点就行。”
在同样的逻辑下,我们看到太多钢铁企业在“跟随式”调整产品结构:特钢赚钱就大家一起“普转优”“普转特”;螺纹钢行情好了,大家放下特钢一起生产螺纹钢;硅钢赚钱,大家有条件的再一起做硅钢……如此未进行长远思考的做法,最终是“蓝海”变“红海”,大家都赚不到钱。“什么赚钱就扎堆做什么”的逻辑,和前几年拎着菜篮子走进交易所,扎堆买进螺纹钢期货的大妈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国内市场太大了,容得下同质化竞争者生存、赚钱。对于部分短视的钢企而言,能赚钱,为什么还要思考,还要创新?而真实的情况是,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企业能够一直赚钱。
举个行业外的例子。“好孩子”童车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销量也极佳。但每次“好孩子”推出一款新产品,只能在一两年内保持较高售价,随后就要面临低价仿制品的竞争而被迫降价。同时期的模型车、电动车虽然利润率更高,但“好孩子”没有转型去扎堆,而是制订了“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推出一代”的发展策略,总有新品推出,总能保证较高的利润率。
在笔者看来,这套逻辑对钢企同样适用,冷静研判形势,审视企业真正擅长的领域,保持定力,在技术和产品上求新求变,做成单项“冠军”(《中国冶金报》长期推出“寻冠”栏目,报道的就是这方面典型案例),才是长久发展之计,也是共同营造国内良好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郭达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