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意见》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重大改革。自2017年《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印发7年来,一系列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政策出台落地,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壮大,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投身于国民经济重要基础材料行业,百万钢铁产业工人更是践行制造强国战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然而,与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钢铁产业技能人才总量不足、薪酬体系不健全、职业荣誉感较弱等问题仍突出。如何提升钢铁产业工人的荣耀感,让钢铁产业工人更有力量?
一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钢铁产业工人蓄水池“满起来”。《意见》提出,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健全产业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想后继有人,做好职业教育是前提,而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业之本。
时代在变化,行业在发展,对产业工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原来的一门手艺如今不够用了,这就要求产业工人要与企业、行业一道同向升级。钢铁行业要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出发,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为钢铁产业工人队伍壮大增添新力量。
二要增强钢铁从业者获得感,让钢铁产业工人腰杆“硬起来”。获得感从何而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收入,这是产业工人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意见》特别强调,要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创新创造、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等。
是为“面包”,还是为“理想”?答案:可以兼得。钢铁行业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钢铁产业工人待遇;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打通钢铁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路径;对于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还可以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股权激励等方式,让他们“有盼头、有奔头”,既有“钱景”又有前景。
三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钢铁产业工人担当有为的精气神“提起来”。《意见》提出,要搭建建功立业平台,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钢铁行业和企业技能竞赛丰富多样,为钢铁产业工人在一线岗位上建功立业锤炼了本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钢铁奥运”的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大赛已经走过22年、举办了11届,涌现出火眼金睛郑久强、铁杆焊神艾爱国、世界冠军唐笑宇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通过技能竞赛,一大批具有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的钢铁技术人才破土冒尖、脱颖而出。
四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钢铁产业工人职业吸引力“强起来”。曾经提到钢铁产业工人,“苦、脏、累”“灰头土脸”成为普遍印象。如今,随着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显现,钢铁行业摘掉了“傻大黑粗”的帽子,钢铁工人“坐帐”操作间即可实现远程一键炼钢,职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进厂不体面”的就业偏见仍然存在。为此,政府、行业、企业、媒体要共同努力,加强舆论引导,提高社会对钢铁产业工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提升钢铁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营造崇尚劳模、尊重劳动、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
《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对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宣传引导。钢铁行业、企业要形成合力,携手主流媒体、行业媒体,加大对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宣传力度,讲好钢铁产业工人奋斗故事,为钢铁产业工人精神风貌而鼓与呼。
有技者事竟成。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深入推进,钢铁产业工人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时代需要更多本领高强的钢铁技术工人,也呼唤着更多大国工匠。可以期待,这是属于产业工人的时代——一个钢铁人更加出彩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