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让“人工智能+”加出钢铁“人本”新优势的那些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人工智能,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重点要做哪些工作?在3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在解读报告时指出,要让人工智能尽可能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利用起来,积极支持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开发和应用,让人工智能真正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智慧大脑、智能工厂、“黑灯工厂”,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到助力决策更加科学高效,再到驱动科学研究、降低研发成本,人工智能无疑正在深刻改变钢铁的生产、研发方式,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我们要认识到,人工智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人类大脑思维方式的模拟和延伸。而发展人工智能就是为了解放人,让人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从这一点来看,让人工智能真正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在于以人为本。
我们看到,今年多位来自钢铁行业的代表们都带来了有关人工智能方面的建议,其中不少内容都涉及如何让人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今年两会前,全国人大代表、方大集团萍安钢铁炼铁高炉车间技术员温菲在他的履职故事中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基层故事。在企业生产车间,他看到一位电焊工正操作手中的执行器输入指令,忙着调试一台焊接机器人。这台焊接机器人能够轻松焊接高质量、高精度的各类工件,不仅消除了安全风险,生产效率还提高了70%以上。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工人掌握了新的技能,让温菲深知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必要性。这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潜力——赋能企业的发展,同时满足人的需求。
顺应时代潮流,拥抱人工智能、拥抱“智能化”,意味着实现技术突破与满足人的需求缺一不可。让“人工智能+”加出这样的钢铁“人本”新优势,实现人工智能普惠,让人工智能真正为人服务,是企业努力的方向,也是每一位“钢铁职业人”喜闻乐见的。
连日来,“人工智能+”在钢铁行业引发热议。一些钢企也在内部展开大讨论,为接下来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赋能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的深度应用,必将给企业带来深层次的变革。正如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娄勤俭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言:“人工智能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必然会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
我们看到,今年初以来,多家钢企接入DeepSeek(深度求索)。有的企业看准DeepSeek赋能管理变革、产业变革的潜力,有的企业期望DeepSeek不仅带来技术层面的重大升级,还能给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带来革命性转变。实现企业的这些期待,更是离不开对人的关切。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给人以希望的科技,才是有希望的科技。让“人工智能+”加出有温度的钢铁,也就加出了钢铁的崭新“明天”。(米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