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中关于“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部署令人倍感振奋。《报告》不仅明确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还为企业指明了创新方向与市场机遇。结合科研单位的实践,笔者谈两点感受。
科技强国:从“顶层设计”
到“企业战场”的深度协同
《报告》提出“全面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直指科技创新的核心痛点。从企业视角看,这既是责任,又是机遇。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关键,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纵深发展,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这是自2012年以来连续11年的稳步上升,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显著成效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北斗导航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撑。《报告》提出要“全面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笔者深有感触。钢铁行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双重挑战,急需一批既懂钢铁工艺又精通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的复合型人才。鞍钢集团北京研究院与高校共建的联合实验室,让学生直面产业难题,企业则提前锁定潜力人才。通过“项目制”培养模式,建议未来政策进一步鼓励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将论文“写”在生产线上,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战的创新主力军,打通人才供需“最后一公里”。
制造业升级:钢铁行业技术
改造与集群发展的新机遇
《报告》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增长9.2%,其中技术改造是重要驱动力。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但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挑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动钢铁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省本溪市考察鞍钢集团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了解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情况。厂里的“智慧大脑”集控中心投用后,助推劳动生产率提高65%、产量提升25%,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了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中指出,制造业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像鞍钢这样的国有大企业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
“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提法,为钢铁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未来,如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创新基因,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效率,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支撑”创新生态链,完善“多部门协同推进、多平台分类创新、多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分层分类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小微创新等方向,促进科技人才为鞍钢高质量发展聚新势,为钢铁行业革新启新程,为国家新质生产力谋新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赋新能。
以科技创新驱动
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描绘的蓝图,为钢铁行业注入了强劲动能。作为行业科技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鞍钢集团北京研究院将牢记国之大者,勇担科技创新使命,聚焦高端材料、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高精尖”产品,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我们期待国家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例如加大对钢铁行业基础研究的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唯有如此,钢铁行业才能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贡献力量。(王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