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匠心筑梦 “电”亮未来——记全国劳动模范、沙钢转炉炼钢厂设备科第一副科长陈希云

2025-05-05 12:21:00

图为陈希云正在调试设备。(沙钢 供图)
  他是扎根一线33年的“电气大拿”,是攻克多项行业难题的“创新先锋”,更是培养近百名技术骨干的“工匠导师”。他,就是沙钢转炉炼钢厂设备科第一副科长陈希云。这位从沙钢基层电工成长起来的全国劳动模范,用半生坚守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钢铁报国”的赤子情怀。
  淬炼三十载
  从“电气小白”到“技术大拿”
  1992年,22岁的陈希云带着对电气技术的热爱走进沙钢,成为一名维修电工。尽管专业不对口,但他凭着拆装家电练就的动手能力和一股钻劲,很快摸透了车间设备的“脾性”。
  当新建的75吨电炉车间面临人员短缺困境时,陈希云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工友笑他“自讨苦吃”,他却盯着车间里闪烁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面板入了迷——这个仅需程序设定就能精准操控设备的“魔法”,让他看到了技术的无限可能,也点燃了他探索电气世界的熊熊热情。
  炼钢炉“脾气大”是出了名的。一次,转炉倾动系统突发故障,钢水在炉内剧烈晃动。陈希云二话不说,手持图纸冲入控制室,沿电动机接线排查至传动柜,终于发现是编码器信号线因高温熔毁,紧急抢修完,他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听着炉子重新轰鸣的声音,感觉比喝了冰汽水还痛快!”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在炼钢炉旁的无数个日夜,陈希云始终保持着如钢水般沸腾的工作热情。高温炙烤下排查编码器故障,冰碴地沟中揪出短路电缆,上千次测量绘制控制线路“活地图”……33年如一日,他将车间当作实验室,把设备视为“老友”,硬是把“天书符号”炼成肌肉记忆,从普通电工蜕变为电气首席技师。
  创新解难题
  以“智造密钥”破生产困局
  “技术工人的价值,在于用创新破解生产痛点。”面对生产难题,陈希云以“解题者”姿态迎难而上。
  转炉氧气流量调节精度问题长期困扰着企业生产,陈希云苦心钻研,独创“分区间调节控制法”,让每小时39000立方米的氧气流在短短10秒内达到精准指标;氮氩切换系统频繁产出次品,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3个月,通过引入双路控制阀和联锁保护技术,彻底实现 “零窜气”,为企业创造超千万元的年经济效益;面对连铸机每月因非计划停机造成的百万元损失,他化身“设备侦探”,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揪出信号干扰“元凶”,并创新推出“离线保压24小时检测法”,将故障率大幅降低至行业领先水平。
  自创PLC编程法,使工作效率提升50%;领衔“数智升级”工程,部署30余台智能机器人;提升煤气回收技术水平,每年为企业新增1800万元效益;打造全国首个国产PLC技能比武平台……陈希云用多项技改成果有力证明:在钢铁生产与代码编程的深度融合中,产业工人同样能奏响震撼人心的“智造强音”。
  薪火永相传
  从“一枝独秀”到“桃李满门”
  2018年,“江苏工匠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在设备故障处理领域身经百战的“技术大拿”,陈希云却因“带徒弟”一事感到忐忑不安:“带徒弟比修机器难上百倍。”然而,看着年轻工友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他毅然下定决心:“决不能让孩子们再走我曾经摸黑探索的老路。”
  在实训基地,他独创“故障情景还原教学法”,将自己数十年积累的多个宝贵案例,精心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实训课程;在技能竞赛场上,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8个月,助力国产PLC 程序在比武中展现出“世界级水准”;在深夜寂静的车间里,他与青年技工并肩作战,共同破解智能控制算法难题,让钢水的光芒照亮创新前行之路……
  如今,陈希云的工作室已培养出30余名省市级技术能手,完成80余项技术创新课题。当徒弟们在全国行业比武中捧回桂冠时,陈希云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沙钢的炉火,终究要靠一代又一代人接力燃烧。”
  从手握螺丝刀到指挥机器人,从“土电工”到“大国工匠”,陈希云用半生奋斗绘就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图谱。正如他常说的:“钢铁报国不是口号,而是每根电缆的精准连接、每滴汗水的智慧凝结。”在“中国制造”向着“中国智造”阔步前行的征程上,陈希云和他的工友们正以钢铁般的意志与创新不息的激情,续写着属于中国劳动者的时代传奇。(黄超)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