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罗辉
今年上半年,面对行业运行的新挑战,鞍钢集团攀钢西部物联公司充分发挥专业化整合优势,通过调配物流资源、管理物流业务,找准降本创效的“跑道”,多维度发力,深度连接攀钢内部供应、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实现物流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物流服务保障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精准聚焦 统一调配物流资源
该公司充分聚合物流专业化整合优势,高效调配内部物流资源,全力提升保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首先,该公司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提升信息化水平,将攀枝花基地铁路运输“管控一体化”信息系统复制到江油、西昌基地,全面提升江油、西昌基地铁路运输信息化水平。其次,该公司推动座架协同共用,建立攀枝花、西昌基地铁路运输外发卷钢专用座架协同机制,进一步优化上述两个基地的卷钢座架协同使用机制,压减座架配备数量22.73%,提高座架使用率。最后,该公司充分调配内部机车和自备车辆,一方面将攀枝花基地富余出来的2辆机车调配至弯丘专用线使用,提升专用线运输能力,减少外租机车费用;另一方面将攀枝花基地5辆铁路自备敞车调配至西昌基地用于回收翻车机余料,避免铁路局车辆在厂内运输,从而缩短局车停时。此外,该公司还合理调剂内部资源,将货运分公司的6辆汽运货车和2台装载机分别调配至江油基地、攀枝花基地工电务作业区,合理利用资源。
严格规范 统一管理物流业务
该公司切实加强对内管理、对外协调,同步推进各项工作,解决问题更加有力,引入新模式更加有效。
一方面,该公司统一内部管理,全面实现对内物流服务的统一管理、管干一体,提高自身保产服务能力,建立煤矿发货控制考核机制,强化煤炭发货源头控制;统一开展大宗原燃料卸车组织,压降厂内保有量;建立产成品外发计划及装车能力预报机制,合理调配运输资源,提高运输保产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该公司统一对外协调,提升铁路运输效率,为解决局车停时较长的问题,在西昌基地试推行蔺家楼铁路站运输模式,缩短作业时间,提高外发编组质量,减少延时占用停车费用支出。上半年,西昌基地节省运输全流程作业时间297分钟,攀枝花、西昌基地钢钒运输产生的延时占用停车费用同比降低6.83%。
强化协同 实现“1+1>2”规模效益
该公司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实现最低联运成本,同时强化检修、装卸、仓储及配送等业务间的协同,创造“1+1>2”的规模效益。
一是加强公、铁运输方式协同。该公司通过公路吊装、铁路运输、装卸组织的密切配合,首次完成攀枝花基地近40万吨热轧板坯的公铁联运作业。
二是加强专业化检修力量协同。该公司通过建立内部市场化模式,将原来只负责基地设备检修、维护的单位转化为既对内保产服务又对外经营创效的经营单元,成功注入市场活力。
三是加强运输、装卸、仓储、配送的协同。该公司通过专业化整合,将过去各自封闭的运输、仓储、装卸、配送模式改造成为物流一体化管控的供应链模式,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
《中国冶金报》(2023年08月23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