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熊余平 贾林海 报道
世界一流企业是世界经济舞台上处于第一方阵的企业,是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更是许多中国钢铁企业的奋斗目标。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企业论坛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下称中国企联)发布了11个行业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10家央企进入世界一流企业方阵。其中,全球最大钢铁企业——中国宝武作为冶金行业唯一代表入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已定,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如何推动更多钢铁企业向世界一流迈进?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冶金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企联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透过这10家进入世界一流企业方阵的央企,我们可以洞察和捕捉世界一流企业的“气质”,更为直观地理解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及核心特质。

《中国冶金报》记者: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企业创建世界一流有何意义?
朱宏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专题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特征和实现路径。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做出部署,提出要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从试点示范进入全面铺开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创建世界一流确立为发展远景,并纳入自身发展战略和规划。
中国企联自2002年开始连续向社会发布中国企业500强系列榜单和相关分析报告。23年来,中国企联始终将中国企业500强工作作为助力中国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举措。进入21世纪,我国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的道路上迈出巨大步伐,规模实力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稳居各国前列。在2024年世界500强中,我国内地有42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进入行业前3位,有26家企业的净利润进入行业前3位。可以说,我国有不少企业已经具备了创建世界一流的基础和条件。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服务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一套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用来引领我国企业持续对标找差、补短锻强、提质增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企业建设道路。
《中国冶金报》记者:我们注意到,此次中国企联发布的是国有企业11个行业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思路上有何考虑?
朱宏任:中国企联会同相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行业代表性企业,按照分阶段、有步骤,可量化、可操作的工作方针,开展了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工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此后相关政策文件对此也进行了反复强调,对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国有经济核心功能提出了以一贯之的定位和要求。这套评价指标体系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定位和要求。
此外,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市场经济在其深层本质上首要是能力经济,市场竞争首要是能力竞争。企业真正的成长是“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的有机统一”。
从根本上讲,增强国有企业“五力”是新时期国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符合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逻辑,国有企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也就是国有经济提升“五力”的过程。构建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从设计思路上讲,就要以能力建设评价为基本导向,以“五力”为统一框架,科学有效评估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并提出相应改进路径。
同时,随着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向纵深推进,鉴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差异较大,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分行业构建的思路进行设计,以提高相关指标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从2023年开始,中国企联成立工作专班,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对指标体系框架进行了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分行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冶金行业评价指标体系详见15版),并在相关中央企业中开展了评价工作。
《中国冶金报》记者: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成?冶金行业具体是怎么样?
朱宏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国内外不少机构都进行了研究和尝试,为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总体来看,评价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三级指标上下贯通、层层分解、相互支撑,形成全面系统的有机整体。
一级指标共有5个维度,包括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其中,竞争力是基础,创新力是根本,控制力是前提,影响力是目的,抗风险能力是保障,共同反映创建和评价世界一流企业的基本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级指标大体上在20个维度左右,涵盖企业改革发展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竞争力指标着眼于评价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包括规模实力、效益效率、产品服务、管理水平等维度。创新力指标着眼于评价企业具有的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布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保障等维度。控制力指标着眼于评价企业对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及重要资源的掌控与支配能力,包括治理现代、资源布局、国资带动等维度。影响力指标着眼于评价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包括功能发挥、国际影响、品牌卓著、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治理、资本市场影响等维度。抗风险能力指标着眼于评价企业面对发展环境变化管控风险的能力,包括风险管控、可持续发展、依法合规、体系支撑等维度。
三级指标平均来看大体上在50个左右,是直接用于评价的指标。相关指标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分为国际评价指标、国内评价指标、战略指标和门槛指标4种类型。国际评价指标用于考察企业创建世界一流的成效,均为定量指标,能够做到国际可比。国内评价指标用于引领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均为定量指标,能够做到国内可比。战略指标以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考察国有企业实现战略价值的情况。门槛指标具有“一票否决”功能,是进行评价的最低要求。
以冶金行业为例,大致有40多个三级指标。
竞争力方面,主要有主要产品产量、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
创新力方面,主要有策源地建设成效、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有效发明专利占比、全球首发产品数量、研发人员占比、科技领军人才占科技人才总数的比例、创新联合体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成效等。
控制力方面,主要有党建工作、企业董事会年度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主要矿石资源自给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现代产业链建设工作成效等。
影响力方面,主要有跨国经营指数、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数量、品牌建设能力评价、品牌价值评价、ESG评价、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成效、市盈率等。
抗风险能力方面,主要有营业收现率、资产负债率、发生的重大风险事件数量、环保风险事件、生产安全事故、万元产值(营收)综合能耗(可比价)、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被追责的违法违规事件、内审质量评估体系、内控体系有效性评价体系、首席合规官设置覆盖率等。
《中国冶金报》记者: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设计上遵循哪些原则?
朱宏任:在具体设计上,评价指标体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相结合。结果指标以“产出”型指标为代表,关注绩效的外在表现;过程指标以“投入”型指标为代表,关注绩效差距背后的核心原因。
二是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各行业定量指标占比均在75%以上,并通过引用监管机构评价结果、权威机构公开排名等方式,实现定性指标可量化评价。
三是通用指标和行业指标相结合。通用指标反映不同行业普遍需要响应的方向,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公认性;行业指标反映不同维度下行业的显著特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客观性。比如在冶金行业,有“主要矿石资源自给率”这样一个指标来体现企业的控制力。
《中国冶金报》记者:首批11个行业世界一流企业评价如何开展?结果如何?
朱宏任:在首批世界一流企业评价过程中,由中国企联牵头,会同电网、油气勘探开发、发电、通信、汽车、冶金、航空、矿业、装备制造、航运、建筑等11个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开展了评价,采用2023年数据,选取国际范围内118家行业领军企业作为对标企业,率先对这11个行业中的38家中央企业进行了评价。
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个别行业根据行业特色,对评价维度和指标数量进行了一定调整。从评价结果来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国家电网、中国南方电网、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建筑集团、中国中车集团等企业进入世界一流企业方阵。
从总体评价情况来看,首批纳入评价的大部分企业规模实力领先,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研发强度持续加大,普遍拥有国际化经营、全球化配置资源的理念,资源和产业布局具有较大优势,对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力和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不过,这些企业还要进一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际规则把握能力、培育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加快打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目前,中国企联正在积极开展第二批石油炼化、建材等5个行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工作。
《中国冶金报》记者:如何进一步发挥评价指标体系在推动更多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中的作用?
朱宏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优化完善。例如,还需在细化指标定义、迭代调整指标数据、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库等方面狠下功夫。
此外,目前对11个行业中央企业开展的评价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今后,中国企联还将通过发布评价指南、评价报告等多种形式,努力形成世界一流企业评价的“中国标准”,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企业评价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研究发布应用机制,推动评价指标体系在更多行业、更多企业中加以运用,更好地助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同时要看到,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项管理工具,出发点和目标在于“以评促建”,其作用是辅助性、促进性的。评价结果可以为我国企业创建世界一流提供参考,但从根本上来说,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是一个实践过程。世界一流企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
当前,我国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希望广大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主动担当作为,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谱写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