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王志 报道
  2025年10月16—17日,以“聚焦专精特新 赋能特钢新质”为主题的2025首届中国特钢和新材料专精特新峰会在常熟市召开。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与“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凝聚行业优势资源,推动特钢细分领域“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

图为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由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主办,上海大学(浙江)高端装备基础件材料研究院协办,江苏龙腾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宇庆,中国特钢企业协会执行会长王文金,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副秘书长赵发忠,江苏龙腾特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季丙元,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许晓红,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明华,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上海大学(浙江)高端装备基础件材料研究院院长董瀚,中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启兵,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副会长、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维,江苏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韦春丹,河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米永旺等出席会议。赵发忠、董瀚分别主持上午、下午的会议。
  来自特钢产业链的协会、高校、研究院、上下游企业、媒体等近150位代表参会。

图为王文金
  王文金在致辞时表示,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国际格局复杂演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与此同时,国内钢铁行业深化结构调整,面临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关键领域高端材料仍存“卡脖子”风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安全性和现代化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迫切。“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我们行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制胜法宝。”王文金进一步表示。

图为翁宇庆
  翁宇庆作题为《特钢持续向“特、高、新”发展》的特邀报告,简述特钢概念及历史,介绍了“先进钢铁材料”与特钢的融合发展过程,并分析了特钢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他指出要加快发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及“AI+材料”),发展材料基因工程,采用“AI+材料”研究手段发展特钢。
  会上举行了《铁钢志——钢轨》新书发布仪式。该书由刘腾轼、董瀚两位专家联袂撰写。董瀚表示,该书以钢轨为载体,讲述钢轨背后的钢铁技术进步和历史历程,可以说,一部钢轨史就是一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更是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集了跨越三个世纪且具有清晰铭文的钢轨相关资料100余种,这些钢轨资料均具有较好的文化、历史和技术价值。通过数据分析,回顾了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钢轨生产与应用的发展历程。

图为新书发布仪式

图为董瀚向参会行业青年才俊代表赠书

图为董瀚
  在技术报告环节,来自特钢及新材料领域的资深专家,从实践经验、技术创新、战略布局等维度,解读“专精特新”的落地路径。

图为徐胜
  江苏龙腾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徐胜作题为《从专精特新到国际竞争力:龙腾特钢打造行业隐形冠军的实践》报告,分享了三点经验,一是保持战略定力,专精特新需要长期主义,唯有深耕细分领域,才能在行业调整期站稳脚跟。二是能力转化:构建从研发突破、产品领先、标准制定到品牌价值的转化链,研发突破形成产品优势,产品领先推动标准制定,标准话语权铸就品牌价值。三是生态协同,政企研发“同频共振”。“发展过程中,我们受益于三大支撑:政策支撑、行业引导、产学研协同。”徐胜分享道。

图为李明华
  李明华作题为《塑造大航天时代新质生产力》的报告,指出航天运输系统是航天发展的基础,其迅猛发展已不限于商业竞争与市场角逐,更关乎国家航天实力的彰显,乃至大国综合国力的博弈。航天事业的发展牵引着新材料,新材料技术的突破也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建议要全面推动覆盖装备所用“主材-小材-辅材”全链条国产化模式的建立。

图为许晓红
  许晓红作题为《航空发动机轴承钢的创新研究与低碳发展》的报告,展望特钢“专精特新”发展,他表示要瞄准国际高端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化市场合作与技术交流,在产业链上打造高端技术研发团队,在“专、精、特、新”方面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用国际高水平合作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图为吴启兵
  吴启兵作题为《科技护航特钢行业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从技术维度解析了特钢行业安全与绿色发展路径,其提出的“科技赋能全流程管控” 思路,为行业守住安全底线、践行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董瀚作题为《特殊钢棒线材的高纯化技术创新潜力》的报告,深入分析了特殊钢棒线材高纯化技术的核心价值;同时结合行业技术现状,指出了技术创新方向,为特钢材料向高端领域突破提供了技术指引。

图为赵发忠
  赵发忠作题为《“专精特新”政策解读与特钢新材料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指出了“专精特新”企业概念与重要性,介绍了创新型企业分布情况、专精特新企业优势、认定方式及标准、202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要求与流程等。他表示特钢企业应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特钢产品生产,提高产品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向 “隐形冠军” 转型,增强市场竞争力。构建 “基础研究-共性技术-产业转化” 全链条体系,设立专项基金,加大研发投入。还可推广数字孪生技术等,缩短研发周期,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全过程严格把关,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性能稳定、可靠。通过制定和执行高标准,提升特钢产品品质,满足高端制造等领域对特钢高质量的要求。

图为马天军

图为米永旺

图为于洋
  宝武特冶首席科学家马天军作题为《核电、能源及先进交通关键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的报告,米永旺作题为《笃定践行专精特新 主动布局国际战略》的报告,天工国际首席科学家于洋作题为《全球视野下粉末冶金工模具钢发展趋势与天工国际的技术引领》的报告,达涅利中国长材事业部负责人郑荣作题为《技术驱动变革:达涅利特钢技术装备的创新实践》的报告,长沙中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永鑫作题为《中金智能装备以技术利器助力特钢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图为郑荣

图为周永鑫
  会上举办了专精特新发展与国际化战略圆桌论坛,出席的代表深入探讨特钢企业如何专精特新发展,以及分享国际化发展的经验。

图为圆桌论坛
  赵发忠作会议总结时表示,当前,全球特钢与新材料产业正处于技术变革、格局重塑的关键期,“专精特新”既是国家战略导向,更是行业破局突围的核心抓手。本次峰会的价值,不仅在于我们分享了技术成果、交流了发展经验,更在于我们达成了三点重要共识:一是必须锚定“技术自主”,持续突破高纯化、粉末冶金等关键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二是必须聚焦“产业协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三是必须放眼“国际视野”,以全球化思维布局市场、配置资源,让中国特钢品牌在国际舞台拥有更多话语权。
  10月17日上午,与会代表前往龙腾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参观。

图为现场参观

图为参会代表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