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成
2025年6月份,焦煤、焦炭期货价格迎来触底反弹,结束连续8个月的阴跌走势,7月份以来价格加速上涨,截至7月21日收盘,焦煤期货价格突破1000元/吨,较低点反弹近300元/吨,涨幅约40%;焦炭反弹330元/吨左右,涨幅约26%。
现货端,国内中低硫主焦煤价格反弹150元/吨~170元/吨,蒙古国煤炭(下称蒙煤)价格反弹60元/吨~180元/吨,澳大利亚煤炭(下称澳煤)远期价格维持相对稳定;在成本上涨的支撑作用下,焦炭完成首轮提涨,涨幅为50元/吨~155元/吨,并已于本周开始第2轮提涨。焦煤、焦炭总体呈现期现共振走强趋势。
从运行逻辑来看,近期焦煤、焦炭偏弱的基本面好转,刺激市场偏乐观情绪升温。5月中下旬煤矿受到环保限产、安全生产监管、顶库等因素影响开始减产,焦煤产量下滑,另外5月份焦煤进口量下降明显,煤总体供应收缩,缓解了市场对于供应宽松的悲观预期;同时,下游焦钢企业产量仍保持相对高位,煤价触底后,下游对煤的补库积极性增强,矿端库存压力显著下降。
此外,宏观层面释放“反内卷”信号,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近期工信部指出将实施新一轮钢铁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助力焦煤、焦炭等相关品种价格走强。
煤矿复产积极性高,
但预计短期增产空间有限
从当前情况来看,尽管短期受多种因素扰动,煤矿阶段性减产,但多数煤矿仍保有一定利润,尚未观察到因利润恶化导致的系统性减产,叠加国家“稳产保供”政策导向及地方“以量补价”思路,近期部分区域煤矿已有复产动作。不过时间临近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在安全、环保等因素的制约下,煤增产或低于预期。
焦企盈利空间小,制约焦化产能释放
从焦化产能角度来看,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冶金焦化在产产能5.65亿吨,其中碳化室高度4.3米及以下(含热回收焦炉)产能约有0.52亿吨,5.5米及以上产能约有5.13亿吨,产能总体处于相对充足状态。
今年焦炭价格下跌幅度较大,焦化行业盈利空间持续被压缩,不过由于煤价的持续让利,焦企亏损程度相对可控。调研数据显示,上半年样本独立焦企平均吨焦亏损30元左右,整体水平略好于去年,焦企生产积极性良好。上半年焦化厂因环保等因素导致的限产范围及程度均不大,产能利用率基本是通过企业盈亏及下游需求变化进行自主调节,独立焦企产能利用率为73%~7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焦炭产量为4170万吨,同比增幅为0.14%。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焦炭产量为24887万吨,同比增长3.33%。
笔者预测,下半年焦炭供应或将温和收紧。一方面,随着煤价止跌企稳,成本支撑作用较上半年强化,但下游粗钢限产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对市场形成扰动,从近两年形势来看,钢铁产量趋于下滑,影响原料需求预期,因此,下半年焦化行业受到上下游共同挤压的程度或加深,在亏损较大的情况下,不利于焦企提产;另一方面,今年9月份将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届时环保政策趋严,或将影响焦化行业的生产。
贸易竞争激烈,焦炭出口量下滑
2025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出口焦炭351万吨,同比下降136万吨,降幅为27.9%。我国焦炭主要出口至印尼、印度、马来西亚、日本等国。
近年来,受益于中国对外投资项目增多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印尼焦化产能持续扩张。据估算,2024年印尼焦化产能新增加了580万吨。印尼正逐步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焦炭输出国,并且出口市场基本与我国相同,存在市场挤占的情况。
印度下半年将延续对低灰分焦炭进口的限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焦炭出口。此外,由于上半年国内焦煤连续跌价,出口性价比有所提升,上半年我国焦煤出口量同比大增63%,抑制了国内焦炭出口需求。总体来看,相比于国内亿吨级别的产能,焦炭出口占比较小,对整体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小。
原料需求存在韧性,关注下游限产政策
上半年,焦煤、焦炭需求保持稳中偏强。钢联口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247家钢厂日均铁水产量为236.1万吨,同比增加7.9万吨,目前日均铁水产量回升至242万吨左右。从利润角度看,上半年钢铁企业盈利面基本维持在两年多以来的偏高水平,钢厂生产积极性良好,支撑原料需求。
结合往年情况来看,铁水产量往往在下半年趋于下降,结合当前形势,节奏上预计在第4季度走弱的概率较大。粗钢限产政策是影响原料需求的重要不确定性因素,预计不会有强制性的行政减产措施,更可能是通过环保等方式下达的指导意见或因亏损促使企业自主限产。
焦炭库存中位偏高,第3季度有望去库存
今年春节假期阶段,焦炭增库水平高于过去两年,春节后随着需求的回升,逐步去库存,但整体去库存节奏偏慢。分结构来看,下游钢厂端维持低原料库存,可用天数有所增加;焦化厂控制产能释放,但厂内仍有库存堆积;港口端库存先增后降,目前也已降至往年同期偏低水平。总体来看,第3季度若钢厂维持高生产率,焦炭有望进一步去库存。
整体来看,短期宏观氛围偏暖,市场交易“反内卷”“稳增长”等政策导向下的强预期,当前铁水产量处于相对高位,“双焦”供需形势好转,推动期货、现货价格共振偏强运行,但需注意盘面价格快速拉涨后的技术性回调风险。后期需持续关注钢铁行业稳增长有关工作方案的落地执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