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柳钢的AI“变形记”

2025-02-18 08:05:00

  本报记者 王明鉴
  春节假期刚过,一则“DeepSeek+柳钢专属钉钉,办公更轻松!”的消息,在柳钢职工中引发广泛关注。现在,大家有了自己的“数字小秘书”——基于DeepSeek模型的“AI(人工智能)助理”,工作效率“蹭蹭”往上涨。
  “AI就像产业界的‘超级引擎’,正轰轰烈烈推动着产业变革和行业转型。”2月11日,柳钢数智化发展中心总经理陆兆刚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柳钢不能缺席、不能落后,柳钢正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学习应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
  陆兆刚表示,事实上,近年来,随着行业市场环境、发展环境的变化,柳钢大力推动“数智柳钢”建设,在不断增强员工应用人工智能能力的同时,不断让人工智能与钢铁生产运营业务融合。目前,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已经在柳钢生产、管理中落地涌现,并有效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那么,“AI+钢铁”,到底碰撞出了什么样的奇妙火花?
  在广西钢铁转炉车间集控室内,“AI+炼钢”上演了一场神奇的“变形记”。
  以前,炼钢工人判断炉内情况,全靠多年积累的“独家秘籍”,盯着炉口火焰瞧,判断炉内化学反应程度、炉渣形成情况等,不仅学习时间长,而且质量不稳定,还存在一定危险性。
  现在,“智能看火技术”闪亮登场,就像给转炉安上了一双“火眼金睛”。通过高清摄像头和先进的图像识别算法,实时捕捉炉内火焰的颜色、形状、亮度等信息,再经过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大脑”的快速处理,就能精准判断炉内情况,为炼钢过程提供精准指导,实现精益生产。
  该厂技术团队还开发了工艺参数分析工具,打造出面向炼钢的智能化平台。这个平台像个“多面手”,在AI钢包底吹氩控制和一次除尘风机控制上也大显身手,不仅把人工操作差异带来的质量风险降到最低,还成功帮企业省下了生产成本和人员培训成本。
  广西钢铁炼钢厂技术专家陆志坚笑着说:“那些以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工经验技术,现在都被我们‘翻译’成了实实在在的数字化、智能化语言。这项技术一用,不仅减少了人工误判造成的损失,还能用更小的投料量产出更好的钢。”
  2025年初,柳钢冷轧厂迎来一位“算账小能手”——首个“AI数智钢卷成本平台”成功上线。“AI+钢卷”的组合,让算账经营变得具象化。
  在看不见的“数据后台”,冷轧钢卷全生命周期产生的能源成本、备件消耗、人工成本等数据信息,正悄无声地奔涌,汇集到“AI数智钢卷成本平台”这一“池子”。
  操控室内,技术员王松打开电脑里的“AI数智钢卷平台”,钢卷牌号、规格,每道工序中水、电、气、工业介质、人工等成本,精确到几分钱,一目了然。
  冷轧厂电气主任工程师朱旋介绍,目前该平台成本数据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为企业实现精益管理、算账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检测中心钢铁快分室,好戏也正在上演。伴随着“砰”的一声清脆声响,一枚钢样通过风动送样管道从转炉炼钢平台“飞”至检测区域。随即,机械手如训练有素的杂技演员,熟练流畅地取出试样,并巧妙地将其传递到另一台机械手进行样品制备,不一会儿,又将样品送入了直读光谱仪,进行成分分析。
  这套系统是广西首条智能化全自动钢铁分析检测线,仅需170秒便可反馈检测结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分析数据的准确度。
  类似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柳钢创新实施和落地了一批信息系统和智能化应用场景。
  2024年,柳钢集团正式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评估,成为广西第二家获得A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的企业。4家下属企业获得“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或“广西数字化车间”称号。
  陆兆刚说:“2025年是集团‘精益管理年’,也是集团‘数据治理’攻坚之年,我们会不断利用AI工具,高效挖掘数据价值。2024年组建的AI团队,像一群寻宝人,深挖大模型的优势,完善‘柳钢一朵云’建设,努力把海量数据‘攥成一个拳头’,实现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助力集团实现精细化管理。”
  《中国冶金报》(2025年02月18日 04版四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