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俊
在错综复杂的钢铁行业形势下,中国宝武新钢集团技术中心以自主引领铸就科技强企。近年来,体系变革、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激励机制、建强科技领军“人才高地”、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该中心聚焦“专精特”、对标“严细实”,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交出了一份良好的答卷。
2022年6月份,新钢技术中心与检测中心合并为技术中心(检测中心),随后在2023年初,又与制造管理部合并为技术中心(制造管理部)。面对管理范围和对象得到拓展这一变化,2023年,该中心对内部机构进行了整合,科级建制单元由原来的28个精简至11个,科职人员由原来的30个精简至16个,班组由原来的21个精简至10个。同时,该中心始终贯彻落实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干部任免原则,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
以管理助经营
绩效管理出亮点。新钢技术中心(制造管理部)全面推行以“一人一表”全员绩效赛马为主要形式的绩效管理模式,并通过制订《技术中心绩效管理办法》《技术中心一人一表业绩评价管理办法》《技术中心收入分配管理办法》等,建立了技术中心绩效评价指标库,研发出“一人一表”绩效排名智能系统,实现了“见分即见奖”,切实提高了绩效管理工作效率。
制造管理保生产。新钢技术中心(制造管理部)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按“四有”(有订单的生产、有边际的产量、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的利润)原则组织生产。该中心2023年5月份、7月份、8月份钢产量均破百万吨目标,月钢产量稳定在100万吨规模;通过严格监控手持订单总量、对在制品库未判定合同进行管控等举措,保证合同交货期,合同兑现率总体一路上行,由70.35%提升到91.28%;根据“降库存”方针及提高“两金”周转效率工作要求,2023年多次下调原燃料、中间品、产成品库存目标,并将厂外库存纳入库存统一管理。
原料管理严把关。新钢技术中心(制造管理部)对进厂原燃料文件进行全面梳理、修订,规范了进厂原燃料的管理;为解决实业公司用小块石灰石运输压车问题,与数智化部沟通协商编制程序卡管控流向实业公司的小块石灰石,目前运行已达到压车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管理要求。2023年,该中心查处煤、铁、合金、废钢等质量问题460起,避免经济损失1039.27万元;查处共计3281.56吨的质量偏离,采取扣款及扣除质量保证金等措施,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1777.65余万元,烟煤共扣杂物1162.36吨,挽回损失225.50万元,有效遏制了供应商的违规行为。
双基管理上台阶。作为新钢双基管理、精益产线创建的牵头单位,新钢技术中心(制造管理部)编写了双基管理有关文件,并组织完成14家二级单位78条精益产线创建第一阶段的验收评价工作;对精益产线创建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创建方案20个、单点课61个、专题改善30个、自主改善61个等,并摘选优秀成果形成双基管理知识系列汇编;组织完成精益产线知识系列汇编,印刷成册下发至各二级单位;牵头组织开展公司功能站室“回头看”专项检查工作,并对不符合管理标准的功能站室进行通报、降级。
以创新降成本
科技创新有特色。经过科技人员的刻苦攻关,新钢技术中心(制造管理部)与各事业部携手成功研发生产9Ni钢、全球首发0.08毫米宽幅极薄无取向电工钢等高端产品;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中试平台科研基地作用。2023年,该中心共开展中试试验340次,为科研项目的实施、新产品开发、工艺优化提供了强力支撑,实现科技创效2048万元;申请专利159件,其中发明专利80件;授权专利89件,其中发明专利33件,发明专利的申请及授权达到历史新高;研发投入强度为3.53%,较2022年同期增长2.39%;开发新产品49个,其中2个全球首发、32个新钢首发、15个改进型新产品。
工艺审视降成本。新钢技术中心(制造管理部)每月召开工艺审视例会,充分调动各单位开展工艺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成分优化、工艺改进和管理降本3个方面进行工艺审视工作。2023年,该中心合金降本5482万元,工艺降本3347万元,管理降本8274万元,累计工艺审视降本增效17103万元,比目标高了5103万元。
数智检测提效率。新钢技术中心(制造管理部)坚持以体系为支撑,以现场信息化、数智化为导入,打造技术中心设备管理工作模式,推进精益产线—设备精益全面实施。2023年,该中心员工“四会”(会正确操作,会保养,会诊断故障,会处理小故障)能力稳步提升;重新修订了检化验特色的设备管理指标,全年设备事故为零,关键设备故障停机率达1.53%,关键设备故障修复率达98.7%,完成设备管理指标要求,确保了正常的生产、工艺、质量需要。
通过引进智能设备、全自动检验检测设备,该中心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代替人工作业、缩短检测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检验检测数据自动上传,初步实现了“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截至目前,该中心共有87台检验检测设备实现数据上传,检测数据上线比最高达85.19%;取消纸质记录137种,电子记录占比最高达97.67%。通过升级改造,该中心各条精益产线关键绩效指标得到大幅提升,检测数据更加快速、准确,建立起协调统一、标准规范、运转高效的实验室数字化体系,达到精益产线创建目标。
《中国冶金报》(2024年02月27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