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平台的全流程智能化通过集成传感器测量、自动化控制、机器人协同、信息化应用等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标准化作业,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种智能化不仅体现在对生产过程的精细控制上,还包括对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以及对生产流程的优化调整;无人化则是全流程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高度发展,实现生产过程中某些岗位的无人操作。这是8月15日-17日在四川西昌召开的由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主办;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四川省金属学会、北京金属学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联合主办,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承办、新钢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24年(第五届)全国炼钢厂长百人论坛上,湖南省镭目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镭目公司)机器人事部长付军在此次论坛上所作报告中提到的。
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李文秀、鞍钢集团科技发展部部长刘丰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枝权致辞;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安军作了题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在炼钢-连铸区段智能化提升中的应用实践》报告。
镭目公司田立总经理应邀参加此次论坛。
图为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李文秀在本次论坛上致辞。
图为鞍钢集团科技发展部部长刘丰强在论坛上致辞。
图为镭目公司田立总经理参加此次论坛。
图为镭目公司机器人事部部长付军在论坛上发言。
付军在《连铸平台全流程智能化与无人化》的报告中指出:连铸技术的现状与智能化应用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生产效率、安全性和工作环境等方面。
技术应用方面:传统的连铸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采用了多项技术如人工作业中的手、脚四肢操作的机器人集群;工艺流程中的大脑分析判断的系统控制中心;工况环境中的眼睛观察、人体感知的视觉系统、传感器。而智能化应用则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物料跟踪、监控与控制、智能分析与决策等功能,通过分析连铸作业工艺流程中人工作业内容和工况环境,实现智能化装备升级
生产效率方面: 镭目公司研制的全国首套全流程智能化浇钢平台从单体到集群再到全流程控制实现现场生产过程无人化。从2017年研发出的单项功能-自动拆装油缸的2017-1.0;2019年研发的12项功能-自动拆/装长水口、自动碗部清理、自动添加密封圈、自动拆/装油缸、自动测温取样、自动分拣/加覆盖剂的20192.0;2022年扩展研发的天车脱钩检测、大包测温、自动定氢/TOS取样、四轴机器人长换水口、自动开浇加覆盖剂、中包自动对中的2022-3.0;2024年研发出的21项功能-大包自动开浇、中包自动开浇、回转平台连锁控制等2024-4.0。面对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时,其效率和产品质量仍有提升空间。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生产数据,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变量,优化生产策略,进行预测性维护,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
在全流程智能浇钢平台布局中实现三大控制系统、四大机器人系统、五大视觉系统。
三大控制系统是指,大包自动控制。包括大包自动升降系统、回转台自动回转系统、电磁下渣检测系统、滑板开度控制系统、自动拆装长水口系统、自动碗部清理系统、自动加密封圈系统、自动氩气密封系统;四大机器人系统是指,受包侧机器人。包括天车脱钩检测系统、拆挂油缸系统、介质管插拔系统、大包测温系统;浇钢侧机器人。包括自动测温系统、自动取样系统、自动定氢系统、自动加覆盖剂系统;分拣机器人。包括自动识别覆盖剂系统、自动分拣覆盖剂系统的中包自动行走-中包自动对中-中包自动开浇,结晶器液面控制-自动加保护渣-智能调宽;四轴机器人是指,包括中包自动控制系统、结晶器控制系统。
安全性方面:智能化带来的现场生产提升。实现零安全隐患,现场作业人员远 离危险区域,机器人代人作业;工艺优化上,建立现场工艺模型,通过视觉和传 感器采集现场数据,指导最优工艺;精益化生产上,标准化生产,物料消耗数据精准,各流程 作业过程可控,实现数据化管理,精益化生产;智能系统上,建立互联互通、实时在线的智能系统, 映射现场设备动作,统筹管理设备运行。
工作环境:传统连铸生产中的工作环境往往伴随着高温、粉尘、辐射等不利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旨在改善这一状况,通过自动化和远程操作,减少工作人员的体力劳动和高危作业,提高工作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截至2024年6月,镭目智能浇钢平台已应用于全国21个钢厂的35 台铸机,已验收18套。
连铸技术的智能化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技术的升级和改进,更是在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安全生产、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一次革命性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智能化连铸将成为未来钢铁生产的重要方向。(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