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钢铁公司钢轧厂将精益设备管理作为
提升生产效能的重要抓手
从认识转变到行动落实上
常态化抓牢抓实
涌现出一群精益设备管理的践行者
他们坚信常态化的精益管理能让短板“现形”
在岗位上主动找茬
敏锐捕捉安全隐患、工艺流程瑕疵等问题
并自觉闭环改善
达到持续优化的效果
气缸“闹脾气” ,装置出问题
前段时间,真空炉合金下料管升降装置出现了故障。炼钢车间安排骨干连夜查找问题。原来是驱动升降装置的3个气缸又“闹脾气”了。
只要有一个气缸“闹脾气”,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将使生产线陷入被动。
而升降装置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一度让车间技术人员束手无策,装置不能更换,只能保守采取保护措施尽量让装置不出问题。
面对这个棘手难题,炼钢车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迎难而上,敢于与问题“碰硬”,勇于与困难“较真”。
骨干“接地气” ,装置巧“搬家”
以黄海为核心的骨干成员,采取“接地气”的措施,无数次与升降装置“面对面沟通”。他们经过细心的观察与分析,敏锐捕捉到导致故障的“罪魁祸首”。
黄海等技术人员提出让升降装置“搬家”,彻底搬出原来的高温环境。他们加班加点,把升降装置从原来的位置移到“接地气”的平台上,效果立竿见影:气缸的工作环境温度直线降低,故障率和备件成本也明显下降。为让升降装置更稳定的运行,技术人员给它加了个“保险”——安装位置限位,可以精准地检测到升降装置的每次运行动作。
经过炼钢车间的一番巧改,真空炉合金下料管升降装置再也没出现“问题”。
像黄海这样每日穿梭在生产一线
以锐利目光主动排查设备隐患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从螺丝松动等细微处着眼
不放过任何可能影响安全生产的风险
针对轧制精度偏差等问题
深入分析、及时改进
将精益管理的良好习惯形成管理闭环
持续优化设备运行状态
为钢轧厂的稳定高效生产筑牢根基
(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