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杨 刘宁 王建栋
随着经济深度融合和快速发展,物流运输已成为经济运行的“大动脉”,其效率和成本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今年初以来,河钢集团张宣科技凭借技术创新和资源禀赋,积极书写物流降碳增效的新篇章。
聚能 点燃创新引擎
走进张宣科技“范秀川创新工作室”,几名技术人员正在研究运输网络图。只要遇到物流运输方面的问题,大家就会集合在创新工作室,亮出各自看家本领,再经过一番“头脑风暴”,把难题解决,这在张宣科技物流公司已成为“规定动作”。及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在创新工作室解决问题,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张宣科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眼于为“智慧”物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聚焦创新、提效、智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如采用工业级控制器的智慧系统成功实现了列车临近道口时栏杆缓缓落下,远程声光报警变红,列车通行灯变绿,并温馨提示:“行人车辆请注意,火车即将通过道口!”原先4个道口需要16名值守人员,现在仅需4名调度员同步管控4个道口,较传统工作方法减少了12名工作人员。
再如“弹簧式列车钩尾部防翘装置及应用”既有效解决了列车动态连接问题,也同步解决了列车停止时的挂车问题,提升了物流机车启动效率。
近年来,张宣科技创新管理模式,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以技术创新引领物流发展质效跃升,集中力量破解“降碳、降本、提效”的瓶颈问题。一方面,张宣科技针对物流网络升级,持续加大攻关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显著提升了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等一系列措施,夯实基础管理,推动电动工具车替代燃油车,为“智能、节能”物流注入新活力。
赋能 结出“智慧”新硕果
张宣科技物流系统严格落实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挂图作战新模式,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不断提升装备“智慧”水平,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技术,全力解决制约物流高效降本的“卡脖子”问题,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铁路智能化调度效率提升技改项目,河北省突出技师称号获得者白帅说:“通过部署站场二乘二取二全电子联锁系统,有效提升了复杂场景的物料运输管控能力,减少了空驶率和等待时间。其配套的15kVA智能电源屏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一是可动态监测47架信号机、21台转辙机等设备的实时电力负荷;二是0.15秒极速切换备用电源,提升了系统安全性;三是深度整合工业物联网平台,实现与MES(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互通,实时采集物流设备状态、物料库存等运营数据,未来可灵活接入AI算法、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生成的可视化分析报告助力企业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提升20%以上,为张宣科技节约物流运输30%的人力成本。”
该系统间二乘冗余架构,联锁主机、通信模块与接口模块构成二取二结构,该系统的应用是科技创新“磁吸效应”的体现。张宣科技智慧物流通过探索性、创新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形成60余项创新案例,其中“机车心脏破损修复”经验不仅在张宣科技成功应用,更实现了在行业推广。
降碳 激发增效新活力
笔者走进张宣科技物流管控中心,电子屏幕上列车有序分布在各站点,技术员轻点屏幕切换视角,电车装载着货物映入眼帘。在厂房区跨之间,采用电能驱动车辆进行短距离货物运输,显著提升运输效率,有效降低碳排放,契合现代工业对绿色、智能化发展要求。
该公司物流系统负责人向笔者介绍,混动运输和产业体系耦合发展、协同降碳的方式,既是一场系统革命,也是一场产业革命,每一步降碳革新都带来了效益和品质的提升。
降低运输碳排放,优化运输结构,打造物流新优势,塞北钢城张宣科技依托京包铁路沿线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公转铁”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深化与铁路部门协作,签署《集装箱物流服务协议》,实现散装物料快捷环保发运;优化装配计划提升铁路运输外发能力,在厂区推行电动车辆短倒运输,构建“少汽、多铁、多电”的混合物流联动模式。该模式使日均车辆周转率提高37%,紧急订单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之内,有效地支撑了降碳增效。
据统计,近两年来,围绕降碳技术攻关,该公司共完成了机车改造优化项目13项,通过优化运输作业流程、提高单机作业率和加强对内燃机车增压器、中冷器、空气滤清器及喷油器等关键部件维护,保障机车以节能状态运行,燃油消耗量实现阶段性触底。
通过实施13项机车改造优化项目,该公司构建起物流系统降碳技术攻关体系,以运输流程优化提升单机作业效率,建立关键部件全生命周期维护机制,使内燃机车持续保持节能工况运行,燃油消耗量较改造前明显下降,实现行业领先的周期性触底指标。
《中国冶金报》(2025年04月24日 06版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