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攀枝花钢城集团荷花池球团厂将酸性冷凝水及工艺废水引入造球工序循环利用。经过3个月运行,这一措施不仅实现了环保节能,还显著提高了生球质量,效益可观。
据了解,去年12月份,该厂完成湿式水幕除尘超低排放改造。因球团原料含硫,干燥原料和湿式水幕除尘产生的水蒸气冷凝后呈酸性,这种冷凝水易导致设备腐蚀,需加碱平衡酸碱度,每周消耗近30斤片碱。这种冷凝产出量大,满足不了环保排放要求,无法消纳的废水存在二次处理成本。然而,造球工序本身需消耗水资源,且35℃~50℃的高温水更利于物料润湿、毛细水作用发挥,能提升生球落下强度、抗压强度与表面光洁度。冷凝水循环池内水温在45℃左右也正好满足温度要求。
基于此,该厂提出了“以废治废”思路,先补充部分新水到循环池内稀释,再抽取循环池内的冷凝水到造球工序,保持循环池内水质pH值稳定在6.5~7.0。今年5月底,该厂在循环池内加装扬程80米的抽水泵,通过300米的PE管道,将水输送至造球室附近新设置的8立方米储水箱;再把水引流至6个造球盘内,通过自动浮球阀控制,实现自动化运行。改造后,冷凝水循环池不再加碱中和,死水变活水;多余的水抽到造球室以滴状水形态进入造球环节,助力母球生成与物料润湿成球,避免了废水处理成本。
目前,该循环利用系统运行效果显著。每天可节约10吨用水量,冷凝水余水得到充分利用,减少废水排放与处理成本,环保指标持续受控;生球成球率提升1%,落下强度、抗压强度进一步增强,光洁度明显改善。此外,该厂生球质量优化促进了后续干燥预热、焙烧、冷却效果,煤气消耗减少、电能消耗降低,成品球抗压质量得到提升。这一举措真正实现了废水循环、环保受控、生产优化与能耗降低等多重目标。 (蔡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