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首钢通钢料场气膜大棚完成起膜并进入稳定运行状态。这座占地5.8万平方米的银白色穹顶建筑与已投运的煤场大棚形成“双璧”,为该公司原料储存筑起全封闭防护屏障,也成为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据了解,通钢料场气膜大棚401米长、157米宽,封闭空间内可容纳18万吨铁料,看不到传统料场常见的粉尘。这座大棚与已投运的3.9万平方米煤场大棚一脉相承,均采用高强度膜材与压力差构建密闭体系,从源头阻断粉尘无组织排放。
通钢炼铁事业部料场作业区职工邰晓龙介绍,在新大棚内,PLC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粉尘浓度,配合雾炮与地面喷淋形成立体降尘网络,使粉尘浓度严格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双大棚投运后,通钢原燃料存储实现全封闭覆盖,既减少了雨季物料在输送带上黏结,提高设备作业率,又减少了冬季原料冻结。原燃料水分可保持稳定,有利于后续工序稳定操作,解决了露天料场的生产痛点。
“从6月7日土建开工到9月5日起膜完成,整整3个月,一天都没停工。”通钢设备工程部部长助理匙武的话语中透着自豪。同等规模气膜大棚建设周期通常需4个多月,通钢料场大棚较常规工期缩短34%。
该项目采用气膜结构与3米高钢筋混凝土墙体组合设计,在施工期间同步完成抑尘系统、消防设施与供配电网络安装,实现“建成即投用”。
两大原燃料大棚的投运为通钢公司超低排放改造提供关键支撑。其中,料场大棚可存储铁料18万吨,煤场大棚可存煤5万吨,合计23万吨的存储能力不仅满足企业极低库存运行需求,更通过稳定原料水分,为后续炼焦、炼铁工序提供优质原料。
通钢安全环保部部长助理韩磊表示,下一步,通钢将依托智能控制系统,持续优化大棚运行参数,让这两座“绿色堡垒”在降尘减耗、提质增效中发挥更大作用。 (陈世宇 孙政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