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姜林宪
今年初以来,面对市场对薄规格钢板的需求量日渐增加的情况,首钢京唐随“市”而动,全力承接薄规格钢板订单,满足客户对极限规格钢板及快速交货的需求。今年上半年,该公司10毫米以下薄规格钢板供货量同比增长11.3%,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老产线”焕发“新生机”
零下196摄氏度是什么概念?在这样极端环境下,常规钢材早已“脆弱不堪”,但有一种特殊的9Ni钢还能坚韧如初。9Ni钢由于其设计使用温度最低、技术含量最高,是中厚板产品所有品种中工艺流程最长、表面质量最脆弱、力学性能要求最苛刻的产品。其中,最具技术难度的莫过于5毫米钢板的开发,其厚度薄、强度高、表面质量的控制难度都非常大。5毫米9Ni钢的生产,已经超出了首钢京唐中厚板事业部现有3500作业区这条老产线的设备设计能力,尤其与其他炉卷轧机相比,轧制过程控制难度极大。
首钢京唐中厚板事业部3500作业区工艺技术员李国鹏为了让5毫米9Ni钢顺利轧制成功,每天盯在轧钢现场,与操作人员从辊期安排、加热炉计划排布、坯型设计、轧制规程计算规划及后部物流等方面,一个一个探讨,一个一个测算,一个一个落实。在生产工艺上他们更是细上加细,钢坯放在步进炉哪道、铺垫几块、几点出炉、辊速多少,他们都反复推敲、反复琢磨……经过共同努力奋战,汇聚了首钢人智慧的第一张5毫米9Ni合格钢板终于在上半年成功下线了。
生产初期,表面氧化铁皮这个“牛皮癣”,挥之不去、反复发生,严重影响着该公司钢板生产效率和钢板质量。为了消除“顽疾”,李国鹏养成了每天与9Ni钢见面的工作习惯,他在办公桌上摆了样品,就是想让自己能够每天都能思考问题进而寻找“药方”。针对工艺要求,他和团队反复在生产过程中调整优化参数,然后分析再优化、再调整、再分析……结合9Ni钢的品种特性,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具有首钢中厚板特色的9Ni钢生产工艺,产品废次降量、修磨工作量直线下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直线上升,困扰9Ni钢“入库难”的瓶颈问题终于解决,5毫米陆地罐9Ni钢也在上半年顺利完成交货。
上半年,首钢京唐中厚板事业部这条老产线实现了5毫米9Ni钢超低温加热工艺的稳定轧制并大批量供货,让30多年老轧机蝶变升级、焕发新活力。
信息化手段让轧制更精准
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为该公司带来了新机遇,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薄规格产品是首钢京唐大力实施“高端化+差异化”策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中厚板6毫米极限薄规格高效稳定轧制是行业技术难题,由于轧制过程中温降大、板形控制难度大且生产过程质量不稳定,产量和效率普遍偏低。在首钢京唐中厚板集控中心里,墙上的大屏播放着产线运行的实时动态。轧钢工吴玉宁看着钢坯沿辊道缓缓进入轧机的监控画面很是感慨:“现在轧钢变得更‘轻松’、更高效、更精准。通过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驱动,生产控制更精准,集控中心高效运行,对于薄规格钢板攻关来说真是如虎添翼。”
上半年,4300作业区工艺技术员杨子江与轧制技术团队瞄准薄规格钢板轧制瓶颈问题,每次轧制6毫米规格钢板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战役。6毫米规格钢板生产最重要的是关注细节。从加热温度、在炉时间控制,再到轧制每道次压下量和辊缝设定,他们都点对点进行固化,并对轧制过程中遇到的异常情况逐步完善轧机自动化程序,使轧制过程达到了稳定。
在解决过程控制稳定性问题后,如何提高轧制效率又成为了他们眼前需要跨越的一座大山。他在脑海里不断闪现双机架轧制6毫米的场景,如何匹配粗、精轧道次及压下量?轧制过程温度是否有保障?一系列难题也随之映入脑海。在此背景下,杨子江和轧钢技术人员每天“沉”在现场,一项接着一项地进行推演和试验,再逐步将问题解决办法细化到纸质方案上。经过不懈努力,他们逐步探索出一套高效稳定轧制6毫米规格板的方法,完善并固化了14项措施,攻克了轧制稳定性、板形控制、厚度精度、高性能指标合格率等多项行业关键共性难题。目前,首钢京唐6毫米规格板生产效率提升了60%,板形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上半年,首钢京唐4300产线6毫米规格板产量是2023年全年的5倍。
薄规格钢板提量增效不仅助力该公司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而且为其他品种钢轧制极限薄规格积累了经验。下一步,首钢京唐将继续向高端产品发力、向极限规格发力,以优质产品擦亮首钢中厚板品牌。
《中国冶金报》(2024年08月15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