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铠甲”筑起健康防线
本报通讯员 张丽
4月的春风里,大河金属生产基地传来喜讯:一批600吨抗菌深灰银彩涂板惊艳亮相。这批为战略客户量身定制的“钢铁铠甲”刚下线,就经历了一场“魔鬼考验”:精密仪器当裁判,质检专家做考官,从颜值到实力全维检阅。最终,这批抗菌界的“六边形战士”以99.9%抑菌率的硬核数据下线,即将化身冷柜产品的“守护神”,为千家万户的食品安全“站岗”。
在这个全民健康意识觉醒的时代,大河金属读懂了消费者的健康焦虑。从居家空间到办公场所,从医院走廊到商场橱窗,人们要的不只是“面子光鲜”,更要“里子安全”。为此,大河金属的工程师们化身“钢铁侠”,打通产业链“任督二脉”,引入前沿生产设备和工艺,让冷冰冰的钢板变身“抗菌卫士”。近1年来,大河金属连推14款高颜值抗菌彩涂板产品,2.5万吨产品订单量背后,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
“我们的彩涂板就像钢铁界的‘青霉素’!”大河金属创新中心负责人举起实验报告,“让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健康杀手’无处遁形。”
在彩涂板的“江湖”里,大河金属深谙“唯快不破”的生存法则。他们组建的“市场侦察连”常年活跃在各大区域市场,广泛收集不同客户群体的细微需求,并将之体现在产品上。车间里,跨部门搭建的产学研“特战队”发力攻克技术堡垒,加速推进彩涂板产品更新迭代,创新研发出多款行业领先的抗菌彩涂板产品。
如今,大河金属抗菌彩涂板的应用舞台早已不再局限于家电领域:医院的抗菌墙板正在构建无形防护网,智能橱柜的金属饰面变身“24小时健康管家”。
“我们既要颜值担当,更要实力圈粉!关注钢铁材料功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是大河金属产品创新研发的初衷和坚守。我们致力于摸准用户的需求所在,从解决用户问题、行业问题着手,注重提升用户体验。”大河金属创新中心负责人指着流光溢彩的样品墙说。在这里,每块钢板都是科技与美学的完美融合体,而揭开“高冷表皮”,里面藏的不仅有硬核科技,还有关注用户需求的温度和人情味。
稀土叩响医疗之门
本报通讯员 赵伟佳
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市肿瘤医院、北京潞河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3月中旬,笔者走进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门廊上挂着的牌匾就像是一幅特殊地图,标记着包钢集团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医疗材料研发中心主任张春霞与全国顶尖医疗机构的合作网络。“稀土的价值在于应用,而应用需要跨界。”张春霞如此诠释着自己的“科研哲学”。
从诊室到实验室的“解题逻辑”
张春霞的科研灵感,源于医生的一句“抱怨”。
2022年底,因意外受伤,张春霞被送入诊室,缝合伤口时,医生随口一句“缝线材料抗菌性不足”,成为她科研生涯的转折点。当时,她刚入职包头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正在为如何将稀土特性与医疗需求结合而苦思。这次与医生的短暂交流让她意识到,稀土或许能成为解决临床痛点的“钥匙”——若将稀土抗菌性能融入医用材料,将减少千万患者的术后感染风险。
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敏锐,贯穿于张春霞的科研生涯。她带着团队走访京津多家医院,像“侦探”般收集着医生的临床需求:医生戴着双层手套仍被针刺穿,患者术前标记被意外擦除,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创面愈合缓慢……这些具象的痛点,都被她转化为实验室白板上的方程式。
“稀土+医疗”不是一场偶然邂逅,需要真正有人来让两者擦出火花。从外科手术用的稀土防针刺抗菌手套、稀土抗菌不锈钢、稀土抗菌橡胶、稀土抗菌纱线、稀土抗菌罩衣等系列稀土抗菌产品到稀土促愈合医用敷料、稀土医用口腔洗液、稀土烧伤喷雾等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张春霞的团队与10余家医疗、科研机构共建“需求直通车”,让“研发课题”与“临床需求”两端同步更新。“医院提需求,团队做科研转化,我们做的就是用稀土来解题。”她说。
从论文到产品的“转化密码”
实验室数据漂亮,不等于市场买单。深谙其中道理的张春霞建立起独特的转化逻辑,科研的终极目标不是发论文,而是解决问题,只有“需求反哺研发”,才能真正让团队少走弯路。
她和团队开发的稀土防针刺抗菌手套相比医用胶皮手套的防穿刺性能提升了30%以上,被多家三甲医院试用;开发的创口敷料在添加0.4%稀土生长因子材料的条件下,能够彻底清除环境中存在的羟基自由基,并抑制其产生,后续在多家医院的建议下,压力损伤贴膜、促骨修复稀土助剂等研发项目也应运而生;就连稀土抗菌陶瓷杯的釉料粗细,她都邀请过许多人进行多轮多次的“手感”反馈。
借由一次生物与材料的交叉研究,张春霞窥见稀土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她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让稀土功能材料凭借抗菌、促进细胞修复特性,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生命护盾”。而这背后的“转化密码”,是对需求痛点的敬畏与科学边界的无畏探索。
从沃土到星辰的“稀土征途”
如果说“稀土+医疗”是一场关乎生命与未来的革新,那么包钢集团则为这场革新提供了破土而生的底气。
在张春霞的实验室中,一支由“95后”组成的科研力量正以颠覆性的思维,重新定义稀土在医用、农用、日用等多个领域的价值边界。张春霞说:“集团公司赋予我的最强助力是研发团队,作为医疗材料研发中心的主任,我能够发挥最大权限参与到团队组建过程中。”不仅如此,包钢集团以“全链条护航”的姿态,为她的团队提供政策支撑、资金支持,以及让团队放手挑战稀土医疗领域“技术无人区”的耐心资本。
如今,稀土材料正从实验室的微观世界跃入产业发展的时代宏图。当稀土医用产品进入生物安全验证终局,当稀土抗菌陶瓷杯走进千家万户,当稀土抗真菌农药在新疆万亩棉田进行验证,每一步都踏在“稀土+”产业链延伸的鼓点上。当被问及未来,张春霞望着刚刚向笔者展示过的稀土医疗系列产品:“我们要让稀土从矿产标签升级为‘健康守护者’,把科研论文变成百姓用得上的好产品。”
这或许正是包钢集团稀土产业发展的深意:让“稀土+医疗”的星辰征途,既有尖端技术的锋芒,更有普惠生命的温度。
《中国冶金报》(2025年04月08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