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城钢铁公司炼铁厂,总能见到一个身影穿梭于现场仪器的丛林里,时而俯身观察仪表数据,时而手持工具调试设备,仿佛能“听”到每一台设备的“心跳”,他就是自动化车间仪表班的班长——陈浩。他擅长通过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控制系统“驯服”那些偶尔“闹脾气”的设备,让恼人的故障现象迅速消失,被工友们戏称为设备的“定海神针”。
故障“捉迷藏”?他“定”在现场一网打尽
高炉炉顶的料罐秤,在均压放散过程中罐体晃动较大,造成计量数据跳变、罐体倾斜等风险,这些“顽疾”让人头疼不已。
陈浩连续半个月“定”在现场,带着仪器记录数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气流频率与罐体振幅的关联,反复进行数据测试和原理分析,最终灵感迸发——“给料罐装一套‘关节’!” 他设计出独特的纠偏复位装置,并实施于1#高炉料罐秤。
改造后,罐体晃动幅度明显降低,称量精度稳如磐石,有效化解了均压放散时罐体受到的冲击力。这项“四两拨千斤”的发明,不仅保证了罐体的正常复位,还让他获得了国家专利。同事们都惊叹:“陈浩这根定海神针,还真不是盖的!”
降本“大作战”,他的“犟劲儿”上来了
高炉炉下一罐到底铁水秤的传感器,经常面临飞溅铁水的“威胁”——炽热的铁花如流星雨般砸落下来,传感器瞬间烧毁。抢修更换需挖开铁轨,且需外委施工,多方配合,每换一次传感器就是一场时间、成本和人力的消耗战。
陈浩的“犟劲儿”上来了:“必须给传感器穿‘铠甲’!”他蹲守现场观察铁水流向,发现铁水飞溅的轨迹宛如“抛物线”。于是,为传感器设计了防护方案,如同撑起一把“防护伞”。
他利用检修机会逐步在各条铁水衡称量段上进行改造。实施后,传感器故障率直降90%,大大降低了更换成本。
操作人员对他伸出大拇指,笑道:“陈班长的‘防护伞’,连铁水见了都得绕道!”
创新不止步,他用“魔法”点燃效能革命
有人问他:“天天和仪表打交道,不枯燥吗?”他抚摸着刚调试好的传感器笑道:“你看,这设备像不像会呼吸的生命?它们‘咳嗽’一声,我得立马找出病根。”
他通过数据分析,预判设备的“情绪波动”,提前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让设备故障在他的“魔法”下无处遁形。在他的“魔法书”里,写满了对设备故障的深刻洞察和解决方案。从PID控制到PLC编程,从传感器校准到执行机构的精细化调整,他都游刃有余。
“独木难成林,得让大伙儿都成‘设备名医’!”这套绝活被他制作成25节OPL单点课,在班组大力推广。如今,班组全员练就“3分钟定位常规故障”的本领,整体维保效率提高50%。
今年,他提出9条技改提案,条条直击痛点:从优化PLC控制逻辑缩短故障诊断时间,到自制无线遥测工具实现远程监控……“他的建议像手术刀,精准又高效!”大伙儿感慨道。这些创新的“种子”落地后,设备综合效率进一步提升,在自动化车间悄然掀起一场“效能革命”。
陈浩用创新“魔法”拨开故障迷雾
以匠人之精神守护钢铁脉搏
高效运转的设备背后
藏着他滚烫的匠心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