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米飒 报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指明了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吹响了钢铁行业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新时代奋进号角。
回顾新中国成立75年来,钢铁行业的奋进史也是一部改革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行业坚定不移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党的二十大以来,钢铁行业深刻认识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断挺起钢铁脊梁。
跨越时空——
改革精神传承发展

图为2021年8月20日鞍钢重组本钢大会会场。(记者顾学超 摄)
2020年3月20日,鞍钢集团召开纪念毛主席批示“鞍钢宪法”60周年会议,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明确新时代研究与实践“鞍钢宪法”精神的目标和方向,推进鞍钢高质量发展。
“鞍钢宪法”是鞍钢人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经验,也是鞍钢最响亮的企业名片。1960年3月22日,在看过鞍山市委根据鞍钢技术革新情况撰写的报告后,毛泽东主席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洋洋洒洒写下了600多字的批语,盛赞“‘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毛泽东主席将鞍钢的这一管理模式命名为“鞍钢宪法”,并向全国推广。它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一线实践、职工参加现代治理,改革与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与技术人员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并充分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了那个时代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大法,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十年来,鞍钢不断创新载体、不断探索“鞍钢宪法”新的时代内涵。它激发着一代又一代鞍钢人的创新热情,不断掀起技术提升、技术革新的热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鞍钢集团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发动职工群众改革创新等方面开展了新实践、取得了新突破、积累了新经验,为赋予“鞍钢宪法”新的时代内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进入新时代,鞍钢深度总结、精准提炼新实践,赋予新时代“鞍钢宪法”新的内涵:强化政治担当、加强党的领导、依靠职工群众、坚持“两参一改三结合”、推进改革创新,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理论积淀、实践模式,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不竭动力。鞍钢坚持弘扬“鞍钢宪法”精神,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新时代新鞍钢必须坚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引,深度总结、精准提炼弘扬“鞍钢宪法”精神的新实践,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理论积淀、实践模式,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鞍钢案例。
像这样的改变同样发生在“邯钢经验”的缔造者——河钢集团邯钢公司。
今年6月8日23时,河钢集团邯钢新区全线投产后的第一炉钢出炉,随后第一批中板产品下线。就在6月6日,邯钢新区全线投产。这是河钢集团继唐钢新区、石钢新区投产和张宣科技绿色转型后,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要举措。从启动搬迁到全线投产,邯钢新区不只是简单的地理迁移,而是弘扬“邯钢经验”,实现全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战略举措。
曾闻名全国的“邯钢经验”已走过几十年历程,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传承;变化的是空间,不变的是精神。成本核算是“邯钢经验”的传家宝。低成本是邯钢参与市场、赢得未来的最大优势。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全员、全方位、多领域、无死角的成本控制,将成本革命进行到底;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管理和技术并举,使各种产品的成本控制到集团最低、区域最好、全国最优。时至今日,“成本、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时代赋予了“邯钢经验”新内涵,努力打造“极具成本优势、追求极致效率的样板”的邯钢,正在以崭新的形象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
回顾历史,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钢铁人面对不同发展阶段中的难题不等不靠,创新进取,“鞍钢宪法”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创造了首钢承包制、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邯钢经验”、鞍钢“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技术改造、宝钢现代化企业管理等一批闻名全国的先进经验,引领了中国钢铁工业乃至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在新时代融会贯通、生机勃勃,展现出中国钢铁强大的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
关键时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钢铁实践

图为2017年8月辽宁某“地条钢”企业操作平台被拆除干净的现场。(陈亮平 摄)
在山西,“高精尖缺”材料“手撕钢”研发实现新突破,是山西省以创新引领传统优势产业率先转型的缩影;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河钢集团智能“无人化”料场、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敬业集团冷轧项目酸连轧生产线,是河北省“去”出新空间、“调”出高质量、“转”出新动能的生动体现……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开展。超过3万平方米的展厅里,一张张代表着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大幅照片随处可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钢铁工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翻开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卷”,一个个瞬间展现着中国钢铁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信心,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现了从“脱困”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的奋斗历程,也“藏”着中国钢铁人不怕艰辛、矢志奋斗的钢铁强国梦。
2018年4月23日11时29分,随着最后一炉铁水出铁完成、高炉休风结束,华东第一高炉——马钢9号高炉在运行65年后被永久性关停。1958年9月20日和1959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曾两次视察马钢,登上9号高炉炉台,并做出了重要指示。由此,这座1958年投产、经历过7次大修洗礼、荣获过4次全国“红旗高炉”称号、为马钢贡献了1416万吨优质铁水的“功勋炉”,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马钢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符号。马钢决定,将这座高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工业遗址予以保存。
2016年—2018年,马钢退出炼铁产能224万吨、炼钢产能269万吨,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累计分流安置职工1.8万人,没有让1名职工因化解过剩产能而丢掉饭碗。去产能任务执行以来,马钢通过生产线改造和工艺优化,使轮轴、板带、长材三大产品全面迈向高端,汽车板通过全球一级工厂认证,线棒和特钢产品市场竞争力位居国内前列,高速车轮获得CRCC(中铁检验认证中心)首张认证证书,热轧H型钢产品与技术引领市场,高牌号硅钢在空调压缩机和冰箱压缩机行业实现全覆盖。
2019年9月19日,马钢加入中国宝武集团,翻开历史上崭新的一页。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考察调研,对马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为马钢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赋予打造后劲十足大而强的新马钢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马钢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宝武“四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高质量发展路径,交出了“企业发展高质量、厂区面貌高颜值、生态环境高水准、职工生活高品质”的精彩答卷。2023年6月份,马钢新特钢项目一期顺利建成投产,产品涵盖轨道交通用钢、汽车零部件用钢、能源用钢、高端制造用钢、工业线材等,新特钢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提升马钢优特钢中高端产品占比。今年初以来,马钢6号镀锌线项目钢结构首吊成功,快马加鞭进入主体钢结构施工阶段;5个马钢汽车板牌号获得通用全球认证,加速从汽车材料向汽车零件转变;顺利完成股份制改制,马钢轨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聚焦打造后劲十足大而强的新马钢,全体马钢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实际行动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自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钢铁企业闻令而动,去产能如火如荼。2016年—2018年,中国宝武、鞍钢、首钢、河钢、山钢、包钢、永钢等一大批钢协会员企业积极主动关停过剩产能,全行业仅用3年时间就压减过剩产能1.5亿吨以上,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三五”压减过剩产能的上限目标任务,彻底出清为害行业多年的“地条钢”1.4亿吨以上,使“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应退尽退,实现了约50万名职工的平稳分流安置,市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优势产能得以充分发挥,产能利用率恢复到合理水平,行业形象大幅提升,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和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钢铁行业不仅确保了自身运行稳定,而且有效满足了下游行业复工复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图为2019年10月14日武钢1号高炉停炉仪式现场。(记者朱旺春 摄)
面向未来——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国企改革,首次提出了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上联国资改革,下接国企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综合性改革。在这项改革中,中国钢铁走在前面。
2022年6月份,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宝武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成为19家试点企业中获批“转正”的5家央企之一,也成为我国钢铁行业首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标志着中国宝武基本完成了从产业集团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成功转型。
中国宝武于2016年被纳入第2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2016年,宝钢和武钢2家世界500强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进行重组,将原来宝钢、武钢的钢铁和多元产业进行专业化合并同类项,随后的2年时间实现了宝钢跟武钢的基本整合,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示范。2019年起,中国宝武先后对马钢、太钢、重钢等地方国有企业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开展了联合重组,在大幅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同时,走出了从联合到整合再到融合的中国宝武特色之路,中国宝武也成为全球钢铁“老大”,并正在向着实现“老大”变强大的目标阔步前行。

图为2024年7月24日拍摄的河钢集团邯钢新区远景图。(李伟华 摄)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到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钢铁行业不断深入开展国企改革,国企发展质量不断推升。
中国宝武、鞍钢集团获评为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考核A级企业。鞍本重组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标志性案例,得到国务院、国务院国资委、辽宁省领导的充分肯定。至此,形成了“北鞍钢、南宝武”两大钢铁“航母”格局。中信泰富特钢与南钢强强联合,全球第一大特钢航母启航。首钢在北京市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考核中获评“优秀”、名列前茅;马钢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被评为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在今年公布的最新“双百企业”“科改企业”名单中,据不完全统计,冶金行业分别有31家企业、37家企业入选。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在行业内掀起热潮。德龙集团通过“司法重整”参与渤钢集团混改,新天钢起航;建龙集团重整西林钢铁、哈轴、西宁特钢;秦冶重工联合建龙集团,依法成为沈冶重装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改革激发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图为2023年12月15日新南钢集团揭牌成立现场。(特约通讯员吴斌 摄)
今年初以来,行业形势严峻,而破局就是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全行业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中国宝武武钢有限“2+8”管理变革将模拟经营与产品经营相结合,并配套8项机制(强化质量提升机制、以生产单元为中心的决策机制、以财务为中心的经营机制、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机制、以盈利为中心的评价机制、以经营为中心的产供结合机制、以研发为中心的技术驱动机制、发挥属地营销团队作用的营销机制),产品硬实力、算账软实力“两手抓”,努力打造极致成本、极致效率、极致效益;鞍钢集团朝阳钢铁打造“极致集约”管控模式,借助数字化手段培育成本透明的算账文化;首钢以改革创新“投石问路”,推进“一引领两融合”(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实现发展质量向更高效率、更有韧性、更可持续转变;河钢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着力全面释放“四大新区”优势,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在降成本降费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沙钢围绕“打造世界一流钢铁强企”,全面推进向优特钢转型;中信泰富特钢深化“极致成本、极致效率”攻关,在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依然跑赢大盘;山钢锚定扭亏增盈、归母为正根本目标,坚持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双轮驱动”,聚力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四新”现代新国企;包钢深化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加快形成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建龙通过导入成熟先进的管理体系,帮助西宁特钢成功“摘帽”……钢铁企业正在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驱动发展。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主题、总目标、重大原则、根本保证,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为钢铁行业接下来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改革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须把准方向、守正创新、正抓实干。我们相信,钢铁行业仍将走在前、做示范,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