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两会“她”力量丨告别“重复证明” 持“技”轻装上阵—— 一本“技能护照”的破冰之路

2025-03-08 20:41:00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张鹰 报道
 
  深夜的工厂里,检测人员老马正借着月光和灯光,在寒风中检查容器焊缝内部的微小裂纹。从业多年,他“被迫”成为拥有30多张不同领域无损检测证书的“卷王”——航空、特种、冶金……每进入一个新领域,他都要经历一轮培训、考试和体检。“如果能一张证书走天下,该多好?”这个看似遥远的愿望,正因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袁伟霞的一份建议加速照进现实。
图为袁伟霞
  生死防线——
  无损检测员的“毫米级战场”
  内径不足2米的容器内,检测人员蜷缩着身体,手持探头一寸寸地扫描焊缝。他的工作被称为工业“医生”——用超声波、射线等技术为材料“把脉”,揪出肉眼看不见的裂纹、气孔。
  这份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一颗螺栓的内部缺陷,可能导致整座桥梁坍塌;一段钢轨的隐性损伤,或会酿成重大事故。“我们手里握着的不仅是探头,更是人命。”检测人员擦了把汗。
  无损检测被视为工业安全的“最后防线”,从业者必须通过堪比“通关考试”的严格考核:5年持续从业,跨学科理论测试,毫米级精度的缺陷定量实操,包括色觉、体能等在内的身体素质筛查。即便如此,每张证书的有效期仅有5年,“就像医生要定期考核,我们的技术也得‘保鲜’。”检测人员笑道。
  负重前行——
  30多张证书背后的行业痛点
  “手里证书越多,责任越大,但负担也更重。”一位从业20多年的资深检测人员坦言。
  目前,我国无损检测持证超过30万人证,国内的发证机构有15家以上。因行业壁垒,无损检测人员认证不能跨行业使用,同一项检测技术在不同领域需重复认证。比如,在做超声检测时,同一个金属材料,用于航空部件需检测人员持有航空领域证书,用于铁道建设则需其持有铁道领域证书。“各自为政”的认证体系不仅加重了检测人员的负担,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人员认证时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走出去”时则更显力不从心。一家冶金企业负责人透露:“我国产品或设备出口欧美国家时,相关检测人员必须取得与欧美或国际无损检测组织互认的无损检测人员证书,否则就会备受质疑。我们只好花高价让员工考取国外相关机构的从业资格证书,综合成本翻了几倍。”据了解,由于我国无损检测人员认证机构均未经过ISO 17024认可,不少境外机构趁机进入国内市场,开展海外证书培训、考试和发证活动,收取高昂费用,赚取高额利润。
  推动无损检测人员认证机构认证及国际互认,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破局之举——
  三大建议直指行业症结
  2021年全国两会(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袁伟霞代表提交了《关于开展无损检测人员认证机构认证及国际互认的建议》,直指行业症结。她提出三大建议:
  一是接轨国际标准,推动机构认证。依据ISO 17024(暨中国合格评定CNASCC03)开展无损检测人员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实现与国际通行要求的接轨,减轻无损检测人员重复取证给企业和从业人员带来的负担,提高我国无损检测领域人员证书的国际公信力和认可度。
  二是打通国际互认,实现全球通行。推进我国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的国际互认,为“一带一路”发展、扩大出口和开展国际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拓展互认范围,将经验复制到其他技术领域。对存在类似问题的其他人员能力评价领域进行梳理,开展类似的认证机构认证及国际互认工作,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
  “这不仅是为了减轻从业者负担,也是为中国制造‘出海’铺路,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先决条件和必由之路。”袁伟霞强调。
  “破壁拆墙”——
  从试点到全局的“冶金样本”
  该建议提出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快速响应。
  2021年6月份,国内认可机构即开始着手推动冶金行业无损检测人员认证机构认可方案研究工作。
  2021年11月份,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与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无损检测人员认证机构认可方案》的推进和起草展开讨论。
  2022年,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牵头,来自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多名专家共同参与,正式启动《无损检测人员认证机构认可方案》研制工作。同年底,无损检测领域的“冶金样本”初见雏形。
  2023年3月份,《无损检测人员认证机构认可方案》发布,同年8月6日正式实施。
  这份方案仅有8页,却承载着无损检测人数十年的期待——统一标尺:将多个细分领域的检测人员要求整合为“一册通”,破解“无统一标准可依”困局,规范和统一国内人员认证工作;国际接轨:100%对标ISO 17024,实现国际认可,提升我国在国际无损检测行业的话语权和公信力。
  未来可期——
  认证“减法”换来效能“加法”
  随着机构认证、国际互认相关工作不断推进,中国无损检测人员取得“技能护照”指日可待。
  “国际互认后,检测人员有更多时间钻研技术,而不是疲于应付考试。企业也可以省下大笔资金。”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算了一笔账:国际互认后,预计企业无损检测人员培训费用及人力成本可降低50%以上。这些省下来的“隐形成本”,可用于实实在在的技术升级。“以前要花钱‘重复证明自己’,以后这笔钱可用于‘超越自己’。”该技术人员表示,国际互认不仅简化了认证流程,还“解放”了资源,有助于效能提升。
  国内的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在国际上“刷脸成功”,带来的好处不止是通关快、节省成本。从事产品出口业务多年的“老外贸”不由得展开联想:“‘国际通行证’在手,国外客户对咱品牌的信任度也会噌噌提高,这可比在展会上撒名片实在多了。国际认证圈‘混’熟了,谈起合作来也会容易不少。”
  “当中国检测人员手持‘技能护照’走遍全球时,不仅意味着行业效率的飞跃,也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里程碑。”袁伟霞展望道。
  达成国际互认后,袁伟霞还期待着破解无损检测“同技术不同证”的困局,实现国内全业态“一证通行”。
  或许在不久后,无损检测人员仅需一张薄薄的证书,就能稳稳托起中国制造的安全与未来。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