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两会报道组
记者 樊三彩 报道
记者 顾学超 摄影
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腹地和生态屏障,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在AI(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人工智能创新人才的匮乏制约了西部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加强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是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对于推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后发展地区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检测计量中心化学分析室化验工杨正平认为。

图为杨正平
为此,她建议,一要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推动校企联合设立实验室或产业学院,实现“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探索“人才飞地”与本地培育双轨机制,通过“柔性引进”方式吸引东部地区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到西部建立工作站,构建“候鸟型专家+本土骨干”的人才梯队。
二要打造区域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建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推动科技成果中试转化;依托广西科技大学、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联盟等院校、机构,在西安、成都、重庆、柳州等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的西部城市设立智能制造中试基地。
三要深化跨区域协同与政策支撑。共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引入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资源,在西部城市尤其是与东盟国家经济交流密切的城市设立分中心,联合开展跨区域技术攻关和人才交流;优化专项政策与资金保障,设立人工智能创新专项资金。
四要聚焦特色场景赋能产业升级。鼓励AI人才团队挖掘产业应用场景,发展智慧文旅与民族文化数字化,结合西部地区工业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人工智能开发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提升文旅产业附加值;拓展绿色智能应用场景,针对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研发智能驾驶、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打造“智能+绿色”双轮驱动的产业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