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观点评论

“对等关税”本质却是“不对等”

2025-04-10 10:29:00

  郭达清
  4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如果中国不在明天(4月8日)前撤回其加征的34%关税,美国将自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50%的关税。”而在几个小时前,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表示,特朗普正考虑对部分国家暂停90天的关税。随后,特朗普又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未考虑暂停关税。如此出尔反尔、反复变化,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但“对等关税”及其一系列关联政策,已经切切实实地造成了深远影响,4月7日全球股市暴跌。
  大家在忍受资产缩水的同时,对特朗普的评价和判断也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谨慎认为特朗普布局深远,企图通过制造衰退迫使全球共同化解美债,是在“下一盘大棋”;另一方则认为他没有“大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本文将结合历史,简要分析当前美国关税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等关税”的不合理性
  与对国际贸易的破坏
  特朗普政府通过反复变化和要挟,正将关税异化为政治勒索工具,其逻辑也充满矛盾。
  一是“极限施压”的反复性与不可信性。特朗普在关税政策上惯用“先威胁后谈判”的策略。2025年4月,美国对华加征34%关税的行政令特意设置“窗口期”(4月9日生效),意图迫使中国在最后时刻让步。类似手段也曾用于逼迫越南,致使越南将汽车关税从45%降至32%,并批准SpaceX的星链服务,但最终仍被加征46%关税。可见,对美妥协鲜有善果。
  二是经济利益与政治私利的捆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其个人政治利益深度绑定。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曾透露,关税收入可能被用于“化债”——通过迫使外国购买超长期美债缓解财政压力。关税还被用作科技战的筹码。2025年4月,特朗普公开要求中国出售TikTok美国业务,否则将扩大关税范围。这种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操作,彻底暴露了其关税政策的本质:非为“公平贸易”,实为“美国优先”的霸权工具。
  仔细观之,此轮“对等关税”政策以单边主义和数据操纵为核心特征,存在多项不合理。
  一是计算方法的随意性与政治化。美国声称“对等关税”基于他国关税、非关税壁垒、汇率操纵等综合测算,但其实实际操作中完全由美国单方面裁定。例如,美国对柬埔寨加征49%关税的理由是“柬埔寨对美国商品征收98%关税”,但这一数据实为美方夸大——柬埔寨的实际平均关税仅为15%。这种“我认为多少就是多少”的逻辑,本质上是以关税为名行经济制裁之实。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其决策过程和逻辑更是令人瞠目——特朗普仅仅花费3个小时,就最终选了白宫经济顾问Peter Navarro曾主张的“暴力公式”,即贸易逆差比进口额,但因为算出来的关税数额太高,又简单地除以了2。这个公式在经济学家眼里十分荒唐。《大西洋月刊》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现实的例子:一个贫穷的非洲国家因为人均收入不到5美元,买不起任何美国出口的产品,美国却从他们那里进口了大量的钻石,导致了天量比例的贸易逆差。然而现在,有人觉得美国亏钱,或者只有给这个可怜的非洲国家加99%的关税才能让美国制造业回流并创造就业或实现有价值的贸易平衡,这就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
  二是违反WTO(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多边贸易原则。WTO明确规定,成员国不得单方面加征歧视性关税。然而,美国长期阻挠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并利用“国家安全例外”条款滥用关税权力。例如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铁加征25%关税,但2024年美国钢铁进口量中仅3%用于国防,其余均为民用。这种泛安全化的操作,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规则的权威性。
  三是加剧全球经济分裂与滞胀风险。摩根大通预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导致2025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6个百分点,并推高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速1.45个百分点。更严重的是,全球供应链的割裂将引发“去效率化”趋势。例如,欧盟为反制美国关税,计划对威士忌、摩托车加征50%关税;中国则对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实施对等反击。这种“以邻为壑”的循环,与1930年美国《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全球贸易萎缩(贸易额下降66%)如出一辙。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措施
  与中国钢铁行业的挑战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以“公平贸易”为名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最低基准关税10%”,并对多个国家实施更高税率。其中,中国被加征34%的关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税率更是高达36%~49%。这一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提高进口壁垒,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并缩减贸易逆差。尽管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已经降至钢铁出口总量的1%以下,但其对中国钢铁行业的综合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一是直接影响,将增加出口壁垒与成本压力。美国加征关税后,大宗商品价格受到多方面影响。从供给端看,关税政策可能影响全球制造业生产和投资,进而冲击工业金属需求,使其价格下跌。从需求端看,加征关税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担忧,导致原油等大宗商品需求预期下降、价格走低。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2024年粗钢产量占全球总量的53%,虽因2018年贸易战对美国的钢铁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但通过转口贸易、间接出口等仍保持了一定的出口规模。从特朗普此轮关税政策来看,其不仅直接针对中国,还对越南、泰国等转口枢纽加征高额关税(越南46%、泰国36%),这将导致中国钢铁转口贸易的模式面临双重压力(越南、泰国等中转地的本土关税成本上升+直接削弱价格竞争力),以此切断中国钢铁出口的“迂回”路径。
  二是间接影响,包括供应链重构与区域竞争。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迫使全球产业链加速调整。有分析指出,美国试图通过“亚洲>欧盟>北美”的差异化税率,吸引制造业向北美回流。受关税影响,钢铁外贸成本明显增加,无论是直接出口还是转口贸易都面临比去年更严峻的形势。
  对比2024年和2025年的外部环境可以看出,2024年我国钢铁行业共遭遇贸易救济原审案件33起,但中国对欧美直接出口占比不足5%,且中国钢铁与印度、土耳其等钢材出口国家相比具有价格优势,短期内影响可控。2025年,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制裁范围扩大,美欧加大对华钢铁贸易壁垒(如美国拟对中国钢铝加征3倍关税),且亚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如泰国、南非)反倾销调查有所增加,如韩国近日对我国中厚板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等。同时,东南亚热卷价格与国内出口价频繁倒挂,叠加国内钢价上涨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钢材的价格竞争力构成影响。
  面对此种形势,中国钢铁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例如,中国宝武已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镍铁一体化项目,通过布局东南亚本土化生产规避关税壁垒。青山、德龙、建龙等钢铁企业也早已于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东南亚,并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可以说,在钢材出海的同时,钢铁企业产能出海在全球原材料供应链重塑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举足轻重。虽然出海企业在本轮关税战中同样受到了影响,但相信凭借中国企业灵活的经营方式,可以找到新的出路。同时,中国在原材料和关键矿物供应方面也有应对之策。4月4日,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进一步强化了在高端材料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反制美国对钢铁行业的打压。
  “制造业回流”幻梦与全球格局的重塑
  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比已降至8.1%,劳动力成本高企与技能短缺使其难以承接低端产业回流。即使中国台湾台积电在美投资千亿美元建厂,也需依赖中国台湾技术团队,真正本土化的能力有限。更讽刺的是,美国钢铁业因25%关税导致热轧钢卷价格全球最高,反而迫使福特等车企将生产外迁至墨西哥。事实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从未真正解决美国制造业空心化问题,反而为其他国家创造了战略机遇。
  全球产业链的多极化重构。东南亚国家在关税压力下加速推进区域合作。例如,印尼利用镍矿出口禁令,吸引特斯拉、LG新能源建设全产业链;越南通过RCEP框架优化原产地规则,减少对美依赖。与此同时,中国凭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数字贸易规则(如跨境数据流动),正重塑欧亚非经济整合模式。这种“去美国中心化”的趋势,与特朗普设想的“制造业回流”完全背道而驰。更有美国官员明确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很难实现制造业回流。即便回流一部分制造业,AI等先进制造技术仍然会替代产业工人,无法实现促进美国就业的目的。
  中国的战略机遇与制度优势。中国对美反制不仅停留在关税层面,更旨在通过“双循环”战略强化内需市场。202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20年来首次超过对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2024年,东盟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的技术突破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制裁的效果。相比之下,美国因关税导致的通胀压力(CPI预期升至4.5%)正加剧社会分裂,仅2025年4月初以来,美国就已暴发多起反对特朗普政策的游行示威。
  不对等的本质与历史的轮回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名义上追求公平,实则以单边规则重塑全球经济秩序;表面上捍卫制造业,实则用短期利益绑架长期战略。历史早已证明,保护主义无法逆转产业规律——上世纪20年代,美国胡佛的关税壁垒曾将美国拖入大萧条,而今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正重蹈覆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这类问题的应对早有论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越南和加拿大的案例也间接印证了面对强权,一味地妥协退让换不来高抬贵手。反观中国,在2018年贸易战中坚持反制,迫使美国在2020年签署第一阶段协议。两种路径的对比表明,只有坚定维护自身权益,才能打破美国的勒索循环。
  真正的“对等”,应是基于规则的多边协商,而非强权下的数字游戏。当美国沉迷于关税武器的虚幻威力时,全球产业链已悄然绕过华盛顿,向着更平等、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这场博弈的终局,或将如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所言:“‘对等关税’终将自掘美国霸权坟墓”。
  “特朗普2.0”关税系列动作时间表(2025年初以来)
  1月20日
  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宣布,将对从墨西哥、加拿大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10%关税,自2月1日开始生效。
  1月26日
  特朗普威胁对所有哥伦比亚进口商品征收25%关税,原因是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拒绝了美国军用飞机运载移民的请求。哥伦比亚后来改变立场,解决了贸易争端。
  2月1日
  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额外关税,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部分商品征收25%关税,自2月4日生效。
  2月3日
  特朗普同意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延迟30天征收关税,条件是这两个国家解决边境安全和毒品走私问题。
  2月4日
  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的10%关税生效。中国以反制措施回应。
  2月10日
  特朗普表示将对从所有国家进口的钢铁征收25%的新关税。
  2月13日
  特朗普签署备忘录,推出“对等关税”计划,打着所谓“追求公平”的旗号,对关税“一刀切”。
  2月25日
  特朗普命令商务部评估对进口铜征收关税的必要性,理由是国家安全。
  3月1日
  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增加美国木材产量,并下令调查潜在的木材进口关税。美国从加拿大进口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木材产品。
  3月4日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再加征10%的关税,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征收25%的关税。随后,特朗普撤回了部分措施,宣布给予《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涵盖产品一个月的豁免期。
  3月12日
  全球钢铁和铝制品的25%关税生效。
  3月27日
  特朗普宣布对进口汽车及其零部件征收25%关税。该政策于4月2日对汽车生效,零部件征税预计在5月或以后开始。
  4月2日
  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细节,正式设定“最低基准关税”(10%),并宣布对华“对等关税”税率达34%。4月4日,中方发布反制措施。
  4月7日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如果中国不在明天(4月8日)前撤回其加征的34%关税,美国将自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50%的关税。
  【DS洞悉】
  问: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4月4日,中方接连表态并发布多条反制行动;4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如果中国不在明天(4月8日)前撤回其加征的34%关税,美国将自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50%的关税。”请分析此轮关税对全球及中国钢铁业的影响。
  DeepSeek:
  第一,全球钢铁业:贸易壁垒升级与产业链重构。
  全球贸易体系加速分裂。美国单边加征关税引发中国对等反制,导致全球钢铁贸易规则碎片化,多国可能被迫选边站队或跟进保护政策,进一步冲击WTO多边框架。全球钢铁贸易量或大幅萎缩,导致类似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全球贸易规模下降66%的历史风险重现。
  供应链区域化与成本激增。钢铁产业链将被迫加速区域化重组,欧美可能推动本土化生产,导致全球钢铁价格波动加剧。国际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价格受地缘政治干扰增强,叠加关税成本,全球钢企利润率普遍承压。
  第二,中国钢铁业:短期承压与长期转型博弈。
  直接出口冲击有限但转口风险上升。中国对美直接钢材出口占比仅0.8%,但限制转口贸易,将间接导致出口成本增加20%~30%。若美国加征50%关税,高附加值产品也可能被迫退出美国市场,影响中国钢铁业升级进程。
  国内政策对冲与产能调控。中国通过粗钢产量调控(2025年产能目标)限制过剩产能释放,同时增加基建、新能源等领域用钢需求,维持国内供需平衡。我国通过对美国能源产品加税(如LNG)进行反制,可能推高国内钢企能源成本,但当前美国能源进口占比不足6%,实际冲击可控。
  行业整合与绿色转型提速。中小钢企因出口受阻和成本压力或将加速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向头部国企倾斜,推动兼并重组进程。低碳炼钢技术(氢冶金、电炉钢)成为突破关税壁垒的关键,中国通过绿色认证体系争取欧盟等市场豁免,部分抵消了贸易保护主义冲击。
  第三,潜在风险与连锁反应。
  机械、家电等用钢终端产品在出口美国时若受加征50%关税打击,可能间接减少国内钢材消费量,迫使企业转向东南亚建厂以规避关税。同时,全球钢铁产能错配加剧,可能导致全球汽车、造船等行业供应链断裂风险。此轮关税升级还将重塑全球钢铁贸易格局。短期内将推高产业链成本、加剧市场波动;长期来看,将倒逼中国钢铁业加速绿色转型与高端化突围,同时迫使全球供应链向区域化、碎片化演变。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