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展
湖南钢铁集团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这家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钢铁企业,正悄然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湘钢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5G技术,为其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湘钢棒材表面质量检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低温状态下的人工目视检测到全自动实时监测的大跨越,为湘钢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师傅是湘钢棒材厂的一名老员工,在湘钢工作了近30年的时间。回忆起过去的工作环境,王师傅感慨万千:“以前棒材生产出来以后,我们都是靠人眼来检测棒材表面的缺陷情况,不仅检测效率低,而且还存在安全风险。现在有了这些智能化设备,在棒材生产出来的同时,就可以自动进行质量检测,不仅工作环境改善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效率也大大提升了。”王师傅的故事只是湘钢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成果的一个缩影。在湘钢,还有许多像王师傅一样的工人,正在享受着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走进湘钢棒三线的生产现场,每半分钟就可以看到一根精品棒材被制造出来,生产步骤环环相扣。一旦棒材被生产出来,质检设备便会用“火眼金睛”检测每一根棒材的表面质量,任何微小的表面缺陷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这就是湘钢全新的棒材表面AI(人工智能)检测,8个工业相机同步对800摄氏度以上的棒材表面进行拍照,缺陷识别率可达98%以上。
湘钢棒材表面质量检测还引进AI大模型,利用设备上的相机对棒材进行360度实时检测,自动识别和检测棒材表面的缺陷,如裂纹、划痕等,并且,从棒材的生产到表面质量检测,再到后续处理,整个过程都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此外,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学习和优化,湘钢的棒材表面质量检测系统能够不断提升对棒材表面缺陷的识别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棒材表面质量检测不仅解决了以往表面缺陷检测效率低、安全风险较高等痛点问题,能够避免质量问题批量发生,还带来了明显的效益提升,实现单位产品能耗下降2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产生良好的碳减排效果。
棒材表面质量检测是湘钢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和对产品质量不懈追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湘钢已累计投资8亿元用于智慧工厂建设,打造智能机器人89台、无人生产线3条、智慧集控中心8个。智慧工厂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湘钢的生产效率,而且实现运营成本降低10%、生产效率提高10%,带动年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编·语】
引入AI大模型,是湘钢棒材表面质量检测的最大亮点。该模型具备知识自学习能力,能够不断优化提升系统功能,是湘钢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一实践可以为其他钢企在生产经营中应用AI大模型提供借鉴。

图为棒材表面质检现场(湘钢供图)